正文 第11章 來源於民間的氣養生經(2)(3 / 3)

小暑

每年的7月7日左右是小暑,這時候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還不是大暑。時至小暑,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時有熱浪襲人之感,常有暴雨傾盆而下,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農諺就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

小暑以後,天氣更加炎熱,人常會感到心煩氣躁,倦怠無力。所以這段時間的養生重點在於“心靜”二字,以舒緩緊張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常言道“心靜自然涼”就是這個道理。

在飲食方麵,夏季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上一定要講究衛生,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飽過饑,還要注意飲食豐富,以保證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

天氣炎熱,吃冷飲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裏要提醒大家,從冰箱拿出來的冷飲和水果等,要在室溫下放一會兒再吃,以免太涼刺激腸胃。其實,最好的消暑食物就是一碗清涼的綠豆湯,既健康又排毒。

關於夏季養生,中國還有句俗話,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就是說冬天不在石頭上久坐,夏天不在木頭上久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季節中,溫高濕重,在露天久放的木頭,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麵看上去是幹的,其實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麵坐久了就會有害健康。所以,夏季在室外乘涼散步的時候,最好不要在木椅子和樹樁上久坐,以免寒濕侵入體內。

另外,中醫養生有“冬病夏治”之說,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以及風濕痹症等症狀,可以通過伏天貼膏藥的方法進行治療。從小暑就可以開始貼敷了。

大暑

每年的7月23日左右是大暑,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這個節氣裏雨水也非常多,氣候濕熱難耐。

這個節氣的養生,首先要強調預防中暑,當出現持續6天以上最高溫度高於37℃時,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所以無論在家也好,外出活動也好,應盡量避開中午以及午後的最高氣溫時間段。此節氣也是心血管疾病、腎髒及泌尿係統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險關頭,因此這些病症患者更要格外小心。

不過,預防中暑也要講究健康的方式。有很多人經常在大汗淋漓時就用涼水衝澡,有人會一口氣喝下一瓶冷飲,還有人直接把涼席鋪在冰涼的地上躺下,這些做法的確會很快感覺到涼快,但也有可能會引發“陰暑”。所謂“陰暑”其實也是中暑的一種,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濕的入侵,症狀不像常見的中暑那樣明朗化和發病急驟,但對身體的影響會更為深遠。所以,在消暑時切記太過貪涼,要預防陰暑的發生。

天氣炎熱的季節,也是街頭小吃、燒烤、快餐增多的時候,越是天氣炎熱,飲食就越要小心,不要吃那些衛生條件沒保障的街頭小吃,吃燒烤時最好喝些綠茶,而那些煎炸的快餐也最好少吃,不但熱量高,還容易上火。特別是快餐中常見的煎炸食品加冰鎮飲料的搭配,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引發胃腸疾病。其實,炎炎夏日自己在家裏煲湯喝是很適宜的,選擇新鮮的原料,配以清淡的口味,就是盛夏美食。

大暑時節也應該適當地進行運動,年輕人劇烈運動後的大汗淋漓會有種舒服的暢快感,中老年人則應選擇一些平和的運動,如快走、爬山、遊泳、打太極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

秋季

立秋

每年的8月8日左右是立秋,立秋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民間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就是說: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是,立秋以後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通常還會繼續熱上一段時間,民間亦有“秋老虎”之說。

立秋以後,各種瓜果開始陸續上市,但民諺有“秋瓜壞肚”的說法,就是指立秋以後如食大量瓜類水果易引發胃腸道疾病。人們在夏天食用了大量瓜果,立秋以後如果再這樣吃下去,就會損傷腸胃,導致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因此,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