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來源於民間的氣養生經(2)(2 / 3)

我們的端午節多在芒種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意思是:端午節前,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所以芒種前後,雖然氣溫升高,但還是要注意保暖。一般中午的時候天氣會比較熱,人比較容易出汗,為保持身體清爽,應該勤洗換衣服、常洗澡。但應該注意的是:不要在出汗的時候立即洗澡,民間有“汗出見濕,乃生痤瘡”的說法,就是在講這個道理。

我國江西省還有句諺語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是在講芒種夏至時節人們都非常懶散,甚至走路都沒精神。這是因為入夏氣溫升高,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濕熱彌漫空氣,致使人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排出,所以人們多會感覺困倦、委靡不振。要改變這種懶散的情況,首先應該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這樣才能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另外,要晚睡早起,多多呼吸自然清氣,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中午還可以小憩一會兒以消除疲勞。

在飲食方麵,養生家普遍認為夏三月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醫家孫思邈認為“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就是說應該多吃清淡的食物,還告誡人們食勿過鹹、過甜。

夏至

6月21日為夏至日,“夏至”顧名思義是暑夏到來的意思,從陰陽二氣來看,就是陽氣達到極致。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從這一天起,我國進入炎夏季節,氣候越來越熱,最高溫度能達到40℃左右,植物也在此時進入最旺盛的生長期。

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因此養生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中醫有“春夏養陽”的說法。民間還有“夏至一陽生”的說法,就是說在夏至日雖然天氣炎熱,陽氣達到極致,但陰氣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滋長,此時人體極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關於這一時節的養生,古人認為:應當調整呼吸,運用氣功,使心神安靜,想象心中存有冰雪,這樣便不會感到天氣炎熱了。

另外,在盛夏,由於氣溫過高,很多人會出現體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暈厥。發生這些病症的原因是:第一,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導致水分流失過多,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繼而大腦供血不足,引發頭痛;第二,人體在排汗時,更多的血液流向體表,使得原本就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發生頭痛;第三,有些人是因為睡眠不足,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導致頭痛。要避免這些情況就要注意多喝水,保證體內的充足水分,另外就是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降溫方式避免中暑,不要一味地吃冷飲,冷飲吃多了也會引發所謂的“冷飲性頭痛”,而且容易導致腸胃疾病,損害健康。

飲食調養是夏至養生中的重要一環,應補充充足的蛋白質,這是體內供熱的最重要的營養素。夏季在補充維生素方麵,要比其他季節多至少一倍,因為大劑量的維生素B1、B2、C以及維生素A、E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也要補充水和無機鹽。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蒸發。而無機鹽,可在早餐或晚餐時喝杯淡鹽水來補充。還要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鮮桃、烏梅、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等。

夏至以後天氣炎熱,很多人就減少運動,每天躲在空調屋裏,很少出汗,其實這樣對身體是沒有益處的。有條件的話,夏季應該經常遊泳或者到山清水秀比較涼爽的地方遊玩,這樣既防暑又健身,也可舒緩心情,是非常好的健康養生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總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養生之道,這些方式基本同源同理。隻要人們能養成習慣,每日堅持,就自然能有健康的身體與充沛的精力。而大多數沒有健康養生習慣的人也應主動培養健康習慣,除對自己的身體帶來好處外,對自己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自己的家人、親朋的高品質生活都將有良好的帶動作用。

另外,對於皮膚比較嬌弱的人來說,夏季還應該注意防曬,外出時應該穿舒適涼爽透氣吸汗性好的長袖衣物,最好再戴頂太陽帽,以免曬傷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