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的診斷三法:問診、望診、觸診
蒙醫的診斷方法與中醫非常相似,中醫為望、聞、問、切,蒙醫為望診、問診、觸診,簡稱三診,其中觸診又分為切診和按診,這是蒙醫觀察和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
1.望診
是通過醫者的視覺診察患者全身及其有關部位的情況,以了解疾病體征和健康狀況的方法。蒙醫認為,人體內部的三根、七素以及髒腑發生異常變化,必然會反映到體表。因此,可通過望診來幫助判定疾病的性質。望診主要觀察患者的精神、麵容、體型(蒙醫把人的體型分為赫依型、希拉型、巴達幹型、合並型、混合型),形體的浮腫或幹枯,以及五官、舌質、舌苔、痰液、嘔吐物、血色、二便、婦女帶下的色澤等;三歲以下的小兒還看指紋、耳紋以輔助診斷。
2.問診
這是三診中較為重要的診察方法,通過有目的地詢問和聽取患者及其家屬親友的講述,了解患者的發病經過和症狀進行診斷。問診內容主要是一般情況、病史、病症等,著重於探求與辨證施治有關的資料。根據三根理論要做到29種問診。如詢問患者的寒熱情況,生活習慣,飲食嗜好和對病情有害及有益的情況,二便有無異常,睡眠及精神狀況如何,婦科經帶胎產,出汗情況,患病的規律和患病時的季節氣候,周圍環境的過冷、過熱、過濕等情況,以及是否接觸傳染源等。
3.觸診
是醫生用手直接接觸患者身體的一定部位以探索病情的方法,包括切脈和按診。
(1)切脈是蒙醫必須具備的機能,在診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分辨三根及寒熱,以及髒腑的變化、氣血之盛衰等,均以切脈為主,通常是在病人的腕關節掌麵橈動脈搏動處進行。曆代蒙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臨床脈象會出現的異常情況辨認得非常細致,細分為47種脈象,一般以12種脈象為基礎,又歸納為寒、熱兩類,作為臨床診斷的一個重要方麵。
(2)按診是醫生用手直接按壓病人的體表或病變部位的診察方法。按診主要用以分辨病證之寒溫、潤燥、腫脹、疼痛及包塊,並觀察病人對按壓的反應。觸按四肢關節診察有無骨折、脫臼,循脊柱觸按可了解有無病理反應等。
蒙醫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通過三診得來的臨床症狀及體征,結合病人的體質、性別、年齡及發病原因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就可對疾病做出診斷。蒙醫診病中,還非常注意對病人糞、尿等排泄物的觀察,從排泄物的色質、性狀、氣味等情況,判斷病變的性質,提供診斷參考。在診斷中,還可能會遇到的“四種誤診”和“五種假象”等複雜情況,這時必須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方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蒙醫的特色治療方法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蒙醫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多種治療方法和手段。
首先,蒙醫學將疾病分為陰性病、陽性病兩大類型,進而分為“赫依”、“希拉”、“巴達幹”三種病質。這三種病質又可分為4門,404病,1116證。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將這些病證歸納為20種基本性質。“赫依”(諸風)病的性質是糙、輕、寒、細、強、動等6種;“希拉”(火、熱)病的性質是脂、銳、熱、輕、臭、泄、濕等7種;“巴達幹”(痰、寒、濕)病的性質是脂、寒、重、鈍、柔、固、黏等7種。
針對這些病質,蒙醫利用藥物的17種功能(柔、重、溫、脂、固、寒、鈍、涼、和、稀、燥、淡、熱、輕、銳、澀、動)去克製病證的20種基本性質,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其大致情況是:
除藥物治療以外,蒙醫經常應用的還有飲食療法、外傷與正骨療法、正腦術、灸療、放血療法等。
1.飲食療法
蒙古族人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病之始,始於食不消;藥之源,源於百煎水。”古代的蒙古人民認為:諸如奶食、肉食、骨湯之類,隻要食用適當,都可以起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的作用。這就是蒙醫飲食療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馬奶酒救治受傷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記載。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用漢文編著的《飲膳正要》中就記載了各種食物、有關驗方和蒙古族的大量飲食療法、營養保健膳食等內容。
2.外傷與正骨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