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暖是:背暖、肚暖、足暖

保持背部的“適當溫暖”可以減少感冒機會。“適當溫暖”,就是不可過暖,過暖則背部出汗多,反而因背濕而患病。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護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會肚子痛,從而損傷脾胃功能,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另外,中醫還認為,脾胃與免疫功能有關,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環,睡覺時圍上兜肚,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腳部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2.三涼:頭涼、心胸涼、下身涼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頭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而神昏。頭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頭先熱。如果孩子保持頭涼、足暖,則必定神清氣爽、氣血順暢。

穿著過於厚重臃腫,會壓迫到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髒功能。穿著過厚,還容易造成心煩與內熱。所以,應該保證孩子的“心胸涼”,胸部不能穿得過多。

孩子在十歲之前,血氣都很旺盛,但是陰氣不足,此時他們下身的衣服宜薄不宜厚,如果下身過於溫暖,則有礙陰氣的生長。

補氣血,值得注意的三個誤區

對養生保健來說,補氣血很重要,但由於人和人體質的不同,氣血水平不同,補氣血也不能整齊劃一,這裏我們就糾正四個常見的誤區。

1.隻有女人需要養氣血

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眼裏,補氣血是女人的事,甚至更無知一點的說是產後婦女的事。雖然由於生理的原因,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血虛,但並不能因此說補氣血是女人的專利。其實,在臨床上,男人得虛證的也不少。老年多虛證,久病多虛證,其他如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不節、饑飽不調等,皆能導致虛證。所以,補氣血不隻是女人的事,要視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

2.運動能增加氣血能量

運動可以打通經絡,強化心髒功能,提高清除體內垃圾的能力,但是不會增加人體的氣血能量。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閉塞的經絡暢通,特別是對於心包經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心包經的通暢,可以強化心髒的功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也會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加速人體廢物的排除。

如果隻是單純的運動,完全不改善生活習慣,增加或者調整睡眠的時間,則運動隻是無謂的消耗血氣能量而已。現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夜生活,這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本來人體經過了一整天的體力消耗,到了晚上已經沒有多餘的能量,此時再進行活動,隻能是透支儲存的肝火,相當於在透支生命。

3.寒涼的食物不能吃

並不是所有的寒涼食物進入肚子都會對身體產生負麵影響,隻要與人的體質、吃的季節相適宜,能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就可以吃。比如夏天,人體大量出汗,應適量吃些西瓜,它能除燥熱,又能補充人體內因出汗過多而丟失的水分、糖分,這時的西瓜對身體來講就能起到協調、補血的作用,而天冷時吃西瓜就容易導致血虧。另外,寒、熱食物要搭配著吃,比如吃大寒的螃蟹時,一定要配上溫熱性質的生薑,用薑去中和蟹的寒涼,這樣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還有利於蟹肉的消化、吸收。

4.黑色食物一定能補血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宣傳——黑色食物補腎、補血,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海帶、紫菜、烏雞骨等。其實並不盡然,溫熱是補、寒涼是瀉,黑米、烏雞性溫,補血、補腎效果明顯;黑芝麻性平,可補腎、補肝、潤腸、養發;黑豆性平,補腎、活血、解毒;黑木耳性涼,海帶、紫菜性寒,夏天可以經常吃,冬天盡量不要吃。所以,任何食物補還是不補,一定要看這個食物的屬性,而不是根據顏色盲目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