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藥物隻是人體戰勝疾病的一種武器,真正的靈丹妙藥還是自己的主動健康觀念。對於健康來說,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良好的生活方式,適當的體育鍛煉,比任何昂貴的藥品都更為重要。
失去的“覺”真的能補回來嗎
現在很多人平時生活忙碌,一到節假日就會抓緊時間“補覺”,要把失去的睡眠都補回來。其實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人的生活規律與體內激素分泌是密切相關的,生活及作息有規律的人,下丘腦及腦垂體分泌的許多激素,早晨至傍晚相對較高,而夜晚至黎明相對較低。如果平日生活較有規律,逢節假日貪睡,很可能會擾亂體內生物鍾的時序,使激素水平出現異常波動。結果,白天激素水平上不去,夜間激素水平下不來,使人的大腦興奮與抑製失調,白天心緒不寧、疲憊不堪,夜間又久久不能入睡。這還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體,誘發多種疾病。
而且,早晨臥室內空氣較為混濁,空氣中含有大量細菌、黴變和發酵顆粒、二氧化碳氣體和灰塵等,容易損害呼吸係統,誘發感冒、咳嗽、咽喉炎及頭昏腦漲等症,時間長了,還會損害記憶力和聽力。
早上賴床不起時,人還會感到饑餓,這時胃腸道準備接納、消化食物,分泌消化液,如不進食,勢必會打亂胃腸功能的規律,容易誘發胃炎、胃潰瘍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另外,人在睡眠時,血液循環減慢,養分和氧氣對腦的供應大為減少。睡眠時間過長,腦細胞就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因而活動能力減弱,容易發生頭痛等症。睡眠過多,也會使人體各組織的活動減少,肌肉從血液得到的氧氣和養分也少,人就會感到疲倦乏力。所以說,不要認為失去的睡眠可以在節假日補回來,最好的方法還是在平時就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不熬夜、不貪睡,根據四時變化合理安排睡眠時間,有規律地作息,這樣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
現在每到冬季,一些年輕的父母就忙著給孩子加衣,裏三層外三層的,家裏還要緊閉門窗,生怕孩子凍著。一些孩子就因為生長在這種“溫室”的環境裏,體溫不斷上升,等父母發現時,孩子往往已經處於高熱之中,這樣便形成了現在常見的冬季“中暑”。
其實,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早就說過,“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人若在空氣中受到寒涼,人體自然會調集衛氣分布於體表以禦寒,防止感冒。家長如果給孩子穿得過暖,就會形成過於溫暖的環境,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中毛孔會張開。沒有寒冷環境的刺激,人體也不會在體表形成防寒的衛氣。嚴寒的冬日,穿得再多,也有脫衣服的時候,誰敢保證孩子每一秒都待在暖和的地方?很可能就在脫衣服的瞬間,寒氣從孩子開放著的、沒有防寒係統的毛孔長驅直入,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感冒生病。所以,在秋天涼意初起的時候,父母不要忙不迭地給孩子加衣,要讓其保持“三分寒”,以增強抗寒能力。
再一點是要孩子“三分饑”,即吃七分飽就可以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獨生子女又比較多,愛吃什麼就往飽處吃,尤其是吃些不易消化的肉食。孩子吃多了一是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久之導致營養不良;二是造成胃腸食積。中醫認為,“久積化熱”選擇內熱,有內熱容易導致外感,易生感冒等疾病。
再有些家長,孩子不吃飯總是追著喂,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挑食和厭食的壞習慣。孩子不吃飯是因為不餓,餓了自然吵著要吃的,所以家長要知道“三分饑”的喂養經驗。
孩子是一個智能的生命體,有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自然習性,父母不能一相情願地給孩子穿暖穿厚、吃這吃那,而是要“三分饑和寒”,這樣孩子自會平安長大。
孩子穿衣講究“三分寒”,是從宏觀上講的,而不是說讓孩子全身都要“寒”,正確的做法是“三暖三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