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堅信的養生方式也許是錯的

多吃菜就有益健康嗎

現代人飲食的重點似乎都放在了吃菜上,很多人主食吃得很少,甚至幾乎不吃主食,因為在人們的意識裏,菜的營養更加豐富,還能控製體重。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菜比飯的營養更高,多吃菜少吃飯就能防止發胖嗎?其實,從科學營養的角度來看,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對身體健康極其不利。

米飯以及麵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在合理的飲食中,人一天所需要的總熱能的50%~60%來自碳水化合物。如果我們每頓都少吃飯,多吃菜,那麼就不能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滿足人體的需求,長期下去,人就會營養不良,疾病也會不請自來。

另外,為了減肥,就盡量少吃飯多吃菜,甚至光吃菜不吃飯,這也是不可取的。肥胖的根本原因在於攝取熱量過多而消耗過少,造成熱量在體內過度蓄積,而產生熱量最多的營養成分是脂肪,所以胖人往往在食量過大、吃肉過多而運動過少的人群中產生。單從飲食上講,過多的脂肪往往由副食中的油和肉類中獲得,多吃蔬菜不是壞事,但大部分蔬菜要用油烹調才可口,這樣不僅容易造成熱量蓄積,無法達到減肥的目的,而且吃下去容易得病。

所以,按照中國人的體質狀況,一個成人每天至少應該吃6兩米飯,否則,如果長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菜,極容易得高血壓、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即便不得病,亞健康也會悄悄襲向你的身體。所以,不要再認為“少吃飯,多吃菜”是一個很好的養生方法,應該把主食與副食科學地搭配,足量攝取,再配合適當的運動,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亂吃藥會摧毀人的自愈潛能

很多人認為養生就是吃補藥,冬蟲夏草,六味地黃丸……總之什麼東西宣傳得多就吃什麼。其實,這種盲目進食補藥的辦法根本不是養生之道,是藥三分毒,時間一長,藥的毒性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發作,身體就會遭殃。

現代人家庭裏一般都備有常用藥,一碰到頭疼就吃止疼片,遇到感冒就吃白加黑、感冒通,殊不知,亂吃藥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緩解你的病痛,長期下來卻可能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據國家衛生部門統計,中國平均每年因用藥失誤而致死的人多達19萬。

小李夫婦年過三十才生下一個大胖兒子,這讓早就想抱孫子的李奶奶看在眼裏,喜上心頭,每天都寶貝似的把孫子抱在懷裏。孩子快到一歲的時候,李奶奶不知從哪裏聽說魚肝油可以預防佝僂病,便買了兩瓶回家,每天喂給孫子吃。李奶奶對小李夫婦說,“每天都要多喂幾滴,這樣孩子將來才不會患佝僂病。”小兩口連連點頭稱是。

不久後的一天夜裏,孩子突然發起燒來。這可急壞了李奶奶,連忙和小李夫婦一起把孩子送到醫院。醫生仔細地給孩子做了檢查,又詢問了孩子最近的飲食情況,最後下結論說:這是魚肝油中毒。

由此,我們應該警醒:藥不可亂吃。即使不得不用藥,也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己不可憑著“經驗”隨意吃藥。

有位姓張的老先生,為了盡快治好自己的老年性關節炎,就將芬必得等幾種藥物與常服的阿司匹林一起服用。不到半月,關節果然不痛了,可沒過幾天,他就感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上腹部脹滿、肝區疼痛、小便發黃。驚恐萬分的張老先生急忙前往醫院求診。經抽血化驗,肝功能及病原學檢測報告顯示:膽紅素、血清穀丙轉氨酶升高,病原學檢測為陰性,醫生診斷他得了藥源性肝炎。王大爺糊塗了:“吃藥怎麼吃出了肝炎呢”

據專家介紹,肝髒是藥物進入人體後最重要的代謝場所。當藥物的用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即會對肝髒造成傷害。特別是不恰當地合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時,損害更甚,會造成部分肝細胞壞死,出現黃疸、血清穀丙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異常狀況。這在臨床上被稱為藥源性肝炎。張大爺就是這種情況。

要知道,人體是一部設計精密的機器,它有自己的自愈係統和複原係統,如果你一遇到個頭疼腦熱就吃藥,那麼人體這種自愈和複原能力就會被擱置。“業精於勤荒於嬉”,久而久之,人體的這些功能就會衰退、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