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得失之間(1 / 2)

南頓縣,十月初九,有雨。

早飯過後,劉和便開始沐浴更衣,淨手煴香,為拜訪大閎先生做準備。

張廷的傷勢出現複發,不得以告休,前往醫匠處就醫。杜慶也找了個理由,出去了。

於是出行的人變成了五人。

劉和來前已令馬季、郝翊在汝陽打聽到大閎先生的住處,到了土室坊先尋了個路人,問清大閎先生家的位置方向,便帶人趕去。

大閎先生,少勵操行,苦身修節。延熹末年,由於黨禁之禍,產生了隱居山林的念頭,但是老母年邁,遂在坊中建造了一個土室,隔絕內外母親想念他的時候就去看他,去後便關上門,兄弟妻子都無法相見。

後來黃巾賊起,攻郡掠縣,百姓都十分驚恐,唯有大閎先生安然自若,在土室內讀書不綴。當時諸賊相互約定,不進袁家的大門,鄉鄰都往土室中躲避。鄉鄰非常感激,遂將居住的街坊命名為土室坊。

後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大閎先生不得已躲到了鄉下。

土室坊就像是傳說的那樣,是一座孤零零的土房子,四周沒有院牆。

此時天色陰沉,坊中中稍嫌冷清,路上卻有人來往,看見劉和等,一個個投來或敬畏或好奇的目光。

正好路邊有幾個小孩正在一起玩耍,郝翊走過去,選了一個較大的小孩問道:“娃子,貴坊有位大閎先生,不知可住在這裏?”

小孩抬起頭來,瞧了瞧郝翊,又看了看立在路上的劉和等人,沒有回答郝翊,而是一本正經的問道,“你們也是來找大宏先生的?”

“有很多人來找過大宏先生嗎?”

“那是當然!”這小孩老氣橫秋道,腰杆子一下子挺得筆直,仿佛很驕傲,問道,“你們不是本地人吧?”

“不錯”

“怪不得呢!”小孩恍然大悟,向城外南方指去,說道,“這幾年拜訪的人太多,大閎先生白天一般都在鄉下。”

袁家乃是汝南第一大族,大閎先生雖然清貧,卻也是個地主,宗族裏有的是地,於是在鄉下分了一些給他,這兩天去鄉下一直沒回來。

小孩似乎很高興,丟下玩伴,站起身走到自家院門外,朝裏邊喊道,“王父,有人來找大閎先生。”

很快,院中出來一個老者,年紀有五六十歲,精神卻很矍鑠,對這眾人說道:“先生住在稻香裏,離縣城有七八裏呢!我讓阿虎給你們帶路吧。”

小孩就是阿虎,聽其對老者的稱呼,這個叫阿虎的小孩應是老者的孫子,隻見他低頭咕囔了幾句,似乎很不情願。

老者狠狠的拍了拍他腦瓜,佯怒道,“讓你去就去,哪那麼多事。”

劉和等對老者感謝了一番,最後行了一禮,告別離去。

劉和對阿虎很是喜愛,問道:“可會騎馬?”

阿虎喜道:“你們有馬?當然會騎了!”隨後又好像想到了什麼,“可惜先生不喜歡別人騎馬去看他,怕驚擾了鄉人。”

汝南曾是黃巾之亂的重災區,至今還有何儀、何曼、劉辟、龔都、黃邵等大寇未除,鄉人若是看到騎馬的甲兵難免會害怕。

劉和看了景伯一眼,景伯道,“老奴這就去準備牛車。”

於是眾人將馬匹寄放到驛站,一行人趕著牛車出城了,沿著汝水支流直走。

乘牛車,始於前漢開國初期,當時馬匹稀缺,王侯將相出行,也用牛車代步,而且去見的是大閎先生,用牛車也是不錯的。

劉和將阿虎叫上牛車,令俞錫三人步隨,牛車不快,三人又是行伍出身,自然跟得上。

汝水的支流叫漳河,這河雖然不大,但是卻水波粼粼,清澈見底。魚遊淺底,樹蔭兩岸,好一派自然風光。

從城內到稻香裏,不到十裏路,牛車行進不快,日上三竿時,就到了左近。

劉和對趕車的景伯說道:“將至鄉裏,且緩轡徐行,不要驚擾了鄉人。“

這是劉和環顧四野,隻見鄉人們都在翻整田地、修理水渠。

隱隱約約有歌聲傳來:“……立冬動犁耙,小雪送糞還。大雪兆豐年,冬至防畜寒。……”

劉和忙問路邊老農,“老太公,不知此歌是何人所作?

老農回答,“大閎先生。”

劉和擊掌歎曰,“先生果然大才。”

遂催促加速,急見大閎先生。

大閎先生在鄉下房子與城內土室相似,隻不過房前多了一個巨大的園子。

劉和本以為以大閎先生的隱士風範必然在院中種滿了菊花,正所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事實上截然相反。

院子裏種滿了各種蔬菜,劉和趕到時中見一老農在園中修整田地。

劉和正欲詢問老農大閎先生何在,阿虎已大叫一聲“先生”,撲了過去。

身著粗布麻衣的老農已經望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