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上午,一支由三四百個流民組成的新隊伍被送進了專門安置流民的大營的。
無論男女老少,他們會受到最妥善是安置以及最合理的利用。等待他們的是清洗除垢、整容換衣,身份登記、按類分流等多步安置流程,進入大營後,他們整個人都會煥然一新。
安置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由專門人員通告流民一些入營須知。包括營中的規章製度、最新軍令以及外界的一些消息。
每天的這個時候,校場上就會圍過來一大群流民,有新來的,有早到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下蔡城下收納的流民。所有的流民也可以過來聆聽,這與他們生存息息相關,也是他們獲得外界消息的唯一方式。
圍聽的人群中有一個泥猴子似得少年,年約十二、三歲,身材矮小,骨瘦如柴,但一雙滴溜溜的大眼睛卻顯得很靈動,配合他黝黑的皮膚,竟然顯露出勃勃的生機。
他顯得一點也不安分,上躥下跳,與旁邊雙眼木然,了無生機的的大人形成了兩個極端。,當他聽到軍中新下達的軍令後,猛地從人群中鑽了出來,歡天喜地的跑向遠處的旁邊的一個小小營帳,朝門前一個正在張望著的一名三十餘歲左右的婦人奔去,“阿母,我回來了!”
婦人嗔怒道,“你個泥猴子,整天的上躥下跳,就不能去匠營找點活計,換點糧食回來。”
大營中就有一些專門的匠營,用來生產營中所需的物品,比如婦人身後的帳篷,就是匠營中流民趕製出來的,雖然又破又小,卻也使得流民免於在野地裏凍死。
參與勞作的劉和當天可以領到一些糧食,補給家用,光靠營中每日分發的流食,眾人隻能勉強不被餓死。劉和甚至不勞而獲的危害,所以就設置了匠營,一方麵防止流民無事生非,另一方麵減輕後勤壓力,算作另一個形式“以工代賑”
劉和現在沒有根基,沒有辦法通過屯田來安置流民,但他也不會白白的養活他們。他建立流民營的目的除了想選拔出一些適齡的青壯充當炮灰或輔兵,對於一些老弱病殘也要盡可能的壓榨出最後的利用價值。
劉和的做法在後世的一些人道主義者的眼中,或許有這裏或那裏的不好,但在這個時代,能給流民一口飯吃,已經是劉和仁心的最大體現。比曹操、劉備之流的強多了。
曆史上曹操在青州征剿黃巾的過程中,曾一舉俘虜了近百萬的黃巾婦孺,最後一共才編練了七萬的青州軍,剩下的人都哪去了?想一想曹操軍中用來代替糧草的“肉脯”,你就會不寒而栗。
還有劉備。曆史上劉備逃難經過某個破敗的村落,村中住著一對夫妻。丈夫餓的骨瘦如柴,卻因為敬仰的劉備的為人,卻堅持設宴款待他們,擺了一桌的肉食。劉備等人吃的心安理得,事後發現丈夫在柴房裏將妻子殺了,房裏隻剩下了血淋淋的骨頭。劉備吃飯的時候真什麼都不知道麼嗎?
跟食流民的他們相比,給流民食的劉和,也算是仁德之舉了。劉和壓榨流民所獲得的遠遠少於他所投入的,也隻有來自後世的劉和才會傻的這樣做,要是其他的諸侯恐怕之後收納青壯吧!
顯然劉和的善舉也得到了流民的認可。
“算了吧!有空你跟文向多學點武藝,將來加入劉使君的軍隊,為他上陣打仗。”
對於樸素的民婦來說,他們最值錢的也就是他們的命了,最不值錢的也是他們的命,這也是他們唯一能報答他人活命之恩的唯一方式了。
“知道了。”少年一吐舌頭,隨後咕囔道,“我就是來找徐大兄的,有重要事情告訴他。”
似乎不願聽婦人的嘮叨,一溜煙鑽進了婦人身後的帳篷。
“這小子。”
婦人要到匠營去,也沒空去管這個小子了,急匆匆的趕往匠營了。
婦人身後的帳篷並不不大,卻塞進去了好幾戶流民,沒辦法,就是有大戶們的幫助,劉和也不可能匆忙間趕製出足夠的帳篷。
所幸現在是冬天,人雖然多了點,晚上擠一擠反而會更暖和一些。
此時帳篷中,一名三十多歲的婦人正躺在一堆幹草上,她的年紀比方才的婦人稍大,但頭發卻已經發白,歲月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格外嚴重。
婦人的旁邊的跪著一個年輕的男子,雖然穿著粗布褐衣,觀其氣質外貌,卻不似流民。他的年紀要比泥猴子大上幾歲,應該就是泥猴子口中的徐大兄。此時的他手裏正端著湯藥,一勺一勺的喂食著婦人,動作非常的輕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