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孫策複出(1 / 2)

孫策聽了張紘的一番話語,心中鼓蕩難平,情不能禁。

“先生言之有理,我馬上開始行動!我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現在都托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使我無後顧之憂。”

想了想還有些不甘,道,“我如今麾下無一人可用,不知先生有何教我?”

孫策此言當然是托詞,孫家再是落敗,也不缺服勤的人,比如自從孫堅死後,便常隨在他左右的孫河。

孫河字伯海,孫堅的族子。孫河生父乃是孫堅的堂兄,早早就去世了,孫河很小便被過繼給了姑姑俞孫氏所在的俞家。待到俞家有子,孫河便又改回了孫姓,回到了孫家。

孫河質性忠直,訥言敏行,有氣幹,能服勤,非常得孫堅的喜愛,與孫策一起長大。從小的時候,孫河就隨孫堅征討,常為前驅。後領左右兵,典知內事,待以腹心之任。

等到孫堅戰死,孫堅的部曲被袁術吞並,大多數的部將還是選擇留在了軍中,接受了袁術的委任,打算守住先主的最後根基。

唯獨孫河堅辭不就,毅然而然的隨從孫策返回了江東,為族父守孝。

有孫河這樣一個質性忠直,幹練敏行的族兄在,孫策怎會是麾下無一人可用呢?

他這樣說的目的無非還是從側麵敲擊一下,看看張紘有無絲毫出山輔佐自己的意願,最不濟,也能得到張紘的引薦,得到可用的人才。

張紘當然知道孫策還有請自己出山的念頭,但自己今天給他出謀劃策已是破例,又豈會再次違背自己的原則?

但他確實對孫策非常的欣賞,哀憐他少年喪父,卻又要擔負起家族振興的重擔,著實不易,隻好再次給他出謀劃策。

“我倒是知道江都有一賢才,頗有才幹,劉和曾屢求而不得。伯符若是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後事無憂,安心的去實現你的理想。”

張紘頓了頓,又道,“不過此人已經有了出仕劉和的意向,伯符想要將之收於麾下,怕還是有些難度。也罷,我這就幫你去信一封,幫你引薦一下,最後是否能成,氣氛在你,三分在天。”

張紘也不拖泥帶水,說完取了筆硯白帛,當即書信一封。

孫策見狀大喜,心中思忖,隻要對方還沒有出仕,孫策自信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自己誠懇的態度,一定會得到對方的認可的。

在接過張紘的引薦信,孫策便又與張紘針對他奪回部曲之事再三商討,最後才心滿意足的離開。

臨別前,孫策堅持以師禮待之,張紘不允,孫策無奈,隻得再三拜謝,方才從容而去。

“處變有策略,忍辱能負重,遇危而不驚,受屈不發怒,此人必成大器也!”

孫策走後不久,廳堂裏的屏風後便走轉出一名二十歲的青年。青年容貌俊秀,儀表過人,同時又有著一股常人所沒有堅韌果斷。

看起來這人對於孫策還是挺欣賞的,但是對於張紘向孫策推薦自己的事情有些不忿。

“先生啊,先生!你自己不願出仕於他,為何又要將在下往‘火坑裏’推呢?”

“哈哈!”張紘開懷大笑,沒有了之前與孫策談話的時的端莊嚴肅,反而顯出幾分平易近人,看來與青年的關係不錯。

“子恒何來此語?你要是想投劉和,恐怕早就去了,為何會呆在江都,遲遲不肯動身?除了這劉和、孫策之外,又有哪位少年英傑值得你呂子衡委身相投呢?”

張紘呷了口清茶,又請青年的坐下,這才繼續勸道,“如果是當初,我自會卻子衡輔佐劉和,其畢竟是漢室之後,其父劉虞又名滿天下,投了他,也不算屈才。奈何汝師大閎先生既然已經替你拒絕過一次了,你再主動前去,你和大閎先生的臉麵恐怕都不好看。”

“如今劉和已經漸漸羽翼豐滿,也不缺你這樣一個助力,其再好,對於你來說也隻是‘水中月,鏡中花’,哪裏比得上了眼前的孫策?別的不說,單單你府中的上百門客,就可得孫策的另眼看待。”

青年竟然是袁閎的弟子呂範!原來呂範真的避難去了外地,而且就在江都!

呂範麵無表情的看了看亦師亦友的張紘,心中既有些無奈又有些苦澀。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確實孫策更適合他。雖然按照他的本意,他是傾向於劉和的,但為了恩師的臉麵,他也隻能選擇“近水樓台的先得月”的孫策了。

袁閎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臉麵,做弟子的卻不能如此。

袁閎為了家族,確實是不要自己的臉麵的了。明明已經拒絕過了劉和,他還是去信呂範,讓他投靠劉和,因為袁閎發現,拉攏劉和比直接幫助袁術對袁家更有利。

因為袁術需要的是士族們的擁護,而不是某個人才的幫助。雄踞荊、豫,揚三州的袁術,會缺乏人才嗎?

所以袁閎做出了丘紇投袁,呂範投劉的決定。然而陰差陽錯之下,曆史還是按照他的慣性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