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甘興霸(1 / 2)

初平三年,六月初四。

孫策帶著四五騎,沿著施水(前文中出現錯誤,“肥水”應為“施水”)旁的官道,縱馬疾馳,很快趕到了合肥地域。

孫策注視著合肥的這一片沃土,隻見施水兩岸的田地裏到處是佃農們忙碌的身影,金黃色的稻田一望無際。

暖風吹來,稻草像江河裏的波浪一樣起起伏伏,而佃農們的喜悅則化入了波浪裏的嘩嘩聲。

身處在這樣的一片繁盛中,孫策卻駐馬道旁,沉吟不語。

望著不遠處的合肥新城,孫策沉聲說道,“不想這劉和經有如此才能,不過三月的時間,就能在這一片荒地中拔起一座不遜於合肥的雄城,開墾出可供給五六萬流民荒田!”

跟隨在他後麵,是五名男子,其中兩人隻是普通士兵,而另外三人卻各有特色,年歲皆是不大。

最小的一個十八九歲,年齡與孫策相仿,神情木訥,不苟言笑,但卻生有一雙清澈的眼睛,了令人見之忘俗。此人正是孫策的族兄孫河,孫伯海。

其旁有一人二十四五,容貌俊秀,儀表不過人,一身青衣,從容不迫。他則是剛剛投入孫策麾下的呂範,呂子衡。

最後是一個及其雄壯的青年男子,看起來二十七八,神情堅毅,菱角剛毅,身上的肌肉像岩石雕刻出來的一般,剛勁有利,微眯的雙眼裏不時有精芒閃過。

如此沉穩的男子望見遠處的雄城,卻不由得微微變色,驚訝道,“如此雄城,當真是三月所築?說是建了三年,信者恐怕也不乏其人?”

這人姓甘名寧,字興霸,正是劉和所盼望已久的那個“錦帆賊”首,卻不知何時歸附到了孫策帳下。

甘寧“少有氣力,好遊俠”。但他不務正業,他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他們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遊來蕩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時人以“錦帆賊”稱呼他們。

甘寧在郡中,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繡,走到哪裏,哪裏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繡維係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

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為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賊害官長吏員。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二十多歲。後甘寧不再攻掠別人。他讀了一些書,鑽研諸子百家之說,想有所作為,便率領八百多人,去依附劉表,留駐樊城。

不想卻被樊城守將蔡中安排到了陷陣營中,導致死傷慘重,“錦帆賊”們多有怨言,因為甘寧的威望,才沒有發生****。

即至孫策攻伐江夏甚急,黃祖便將求援信發到了襄陽和重兵雲集的樊城。

荊州四大家族世代交好,多有聯姻,蔡中有意發兵往主,奈何劉表軍令未至,不敢私調正兵,隻能從陷陣營中挑選了部分精銳前去支援。

陷陣營多為囚徒、匪寇、流民、罪兵等類的死士組成,所以江夏對待他們的態度可想而知,加之甘寧的好友蘇飛已不再江夏,甘寧一怒之下便反了荊州,投靠了正在與之交戰的孫策。

孫策並沒有因為甘寧的出身而輕視與於他,反而以禮相待,贏得了甘寧的好感,使得他直接帶著剩下的三百餘名弟兄,留在了孫策帳下,甚得其看重。

“第一次見麵的時候,我就覺得覺得公子是天下少有的人中龍鳳,沒想到這劉和還沒出現,便已經先聲奪人。也不知這位名聲還在公子之上的公子和,又是何等的人物?”

未見其人,隻見其城,甘寧便不由被其震撼。

隻不過甘寧的隨便的一聲感歎,便引來旁邊一人的不滿,隻聽孫河的不屑的冷哼一聲,“不過是仰仗父輩餘蔭的宗室子弟罷了!要是族父還在,公子定勝此僚十倍!”

呂範聞言,連忙朝孫河使了使眼色,示意他不要亂說話。這甘寧新入孫策麾下,還未徹底歸心,豈能當著他的麵來碰擊己方的對手?

沒錯,雖然孫策、劉和二人名義上具是袁術的手下,有同臣之誼,之前又有幾分相識的情份在。可自從被別人放到一起對比的那一刻起,這兩個同樣優秀的年輕人已經成了實際上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