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一行人來到合肥的時候,劉曄已經帶著劉和的使命趕去了東城,拜訪自己的好友。
隊伍不大,也就十幾名騎兵,軍中一夥的編製,但都是精兵。
望了望頭頂太陽,劉曄皺了皺眉頭,顯得有些心事重重。而士兵們都披甲執銳,騎著馬,一言不發的跟在身後。
“也不知道子敬有沒有出仕的意願?”
此行他的目的主要是借糧草,對此他倒是一點不擔心,好友的豪爽他是知道的。然而他此行還有更深一層的使命,那就是勸好友出仕主公。
好友子敬由祖母撫養長大,而他的祖母身體又不是很好,想要一個至孝之人離開祖母出仕他地,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走一步看一步吧,最起碼不能讓他被別人招攬去了。”
劉曄舒了一口氣,暫時將各種雜念拋之腦後。感受著暖風襲來,帶著十餘騎迅速的奔向北方一路上,群巒疊嶂,山高路險。
十餘名騎兵趕來,既沒有油水,又攻擊力十足,一路上倒也順利,沒有什麼不開眼的山賊、稅丁類的前來騷擾。
中午時分,一陣鳥啼,一群不知名的小鳥,從眾人的頭頂上飛過。
停下馬來,劉曄擦了一把汗,欣喜地駐馬遠眺。隻見前方隱隱有一個峽口現在視線中,穿過這陡峭豁口,就是目的地。
“兵家險地啊!”劉曄就是一歎。
劉曄的好友,本來家不在東城。但是因為天下漸亂,群雄相互爭奪的混戰波及到了他的家鄉,為了避害,他才舉家遷居東城。
《地理誌》雲:東城縣屬九江郡。他舉家遷往東城,就是因為江淮要比其他地方安定。當然,還有就是此地易守難攻。
像這樣的山中裏寨,在和平時很難繁榮起來,當地人吃飯都成問題,簡直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然而在戰亂時,這裏的人口卻更容易保存下來,吸引這諸多家族避難其中。若是有能力的家族,更是可以輻射控製著上百裏山區,大小暗道,將附近打造成堅固的堡壘。
這也是為什麼麵對鄭寶的威脅,他會讓兄長劉渙將家族遷往這裏避難的原因。
此地名為古城裏,實際上是一座古老的小山城。
一行人走進了小山城,才發現,城牆古舊,卻經過了完善的修繕,呈現斑駁色澤。
這是時代變遷所造成的。在平時代,城牆上到處是蓬勃的野草,因為交通不便,田地貧瘠,物產不豐,裏中的人連養活自己都不能,更不要說對城牆進行修繕。
然而戰亂的波及,使得不少避難的家族湧入,畸形的繁榮反而使得小山城煥發了第二春。
古城裏很大,再小的古城也是城,雖然有些地段因為曆史的侵襲已經廢棄,剩下的城區依然要比普通的亭裏大得多。
城中隻有一條鋪有青石主街,一路都是荷鋤挑擔歸來的鄉人,一隊騎兵緩行在路上,竟然沒有驚擾道們。
看來有不少的家族避難進了這裏,其中有的家族帶有精銳的私兵。
等劉曄一行人行到北居民區,向導已停了下來,擦著汗道,“公子,前麵都是窄巷子,不便行馬,還是將馬匹找一處地方先寄托一下吧!此地離魯家已經沒有幾步了。”
向導是本地人,就住在古城裏,提到魯家的時候,語氣很是崇敬。
按理說外地人總是容易受到本地人排斥的,向導態度有些古怪。
劉曄卻沒有在意這些,隻是微微頷首,轉頭對士兵們吩咐了幾句,令隊伍稍等。
這等著的時間裏,坐在在馬背上眺望一眼,隻見裏中布局緊湊,到處是石頭建的老房子,而它們的後麵則佇立著一座新建的大宅
劉曄遂留下幾人看管馬匹,自己則帶著士兵,跟著向導朝大宅走去。
幾人漸漸就至城北的府院,據說魯家的幾十口人還有歸附的上百戶人家,連老帶幼就擠挨在裏麵。
魯家畢竟是外來戶,山城的居住區麵積又有限,居住在這裏雖然安全,起居條件卻要差上一些。
魯家及其附眾在東城是沒有土地的,除了剛來的時候購買了一些,幾百戶人家所需的糧食,全由開荒所得。
所以白天時候,魯家之人是要外出勞作的,閭門也無人看守的敞開著。
從門外看去,隻見裏麵石屋連綿,院子裏一堆小孩在嬉鬧,個個灰頭土臉,分不出男女,都在夯土泥地裏玩的不亦樂乎。
劉曄瞧得有趣,卻不肯闖入,令,“拿我的拜貼與禮單,奉給裏麵主事的人,就說我們來了。”
說完跳下馬來等待。
很快,閭門大開,一個青年人率眾而出,目光像寶劍一般鋒銳,一掃這兵甲齊備的隊伍,見著為儒袍青年,就是一怔,隨即笑容堆上了臉頰。
“剛才我還在納悶,我與劉侍中素未蒙麵,為何他會遣人來見我。不想來得竟然是你劉子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