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榻上策(1 / 2)

劉和與魯肅一見如故,跪坐在木榻上相談甚歡,二人就天下大勢,各抒己見。

此時已經入冬,夜晚比較寒冷,劉和便令人取出合肥自釀的漢府名酒,邀請魯肅一起喝酒。

酒至半酣之際,劉和方忍不住問道,“如今漢室傾危,天下大亂,和托為宗室,東海恭王之後,雖有周公、伊尹之誌,卻不知如何完成匡扶漢室,三興大漢的偉業。如今正好先生來到了這裏,不知先生有什麼可以教導我的嗎?”

魯肅既然已經打算前來投靠劉和,自然不吝展現自己的才華,故而直接不諱的答道,“從前漢高祖一心想擁戴義帝而不能如願,原因在於項羽從中破壞。如今四方雲亂,諸侯並起,今日的‘項羽’又豈獨隻有一人?”

“正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麵對這樣的局麵,又豈是區區一個周公、伊尹所能挽回的?肅私下認為,沒有漢武、光武那樣的明主,大漢不會再複興,割據四方的諸侯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

“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我聽說江東沃野萬裏,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可以為根基。並且先哲秘論有雲,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可構帝基。”

“所以,我覺得對於校尉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南據江東,積蓄實力,靜觀天下的形勢變化,與此同時不斷的壯大自己。”

“然後等待北方多事,校尉就可消滅黃祖,進攻劉表,將長江據為已有,然後打出帝王的旗號以謀取天下,繼承漢高祖的功業!”

“我明白了先生的意思!”

聽了魯肅的話,劉和感慨頗多,魯肅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劉和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見識,來自於後世對曆史的了解,而魯肅一個當局者,能有這樣的見識,實在令他歎為觀止。

在他看來,這魯肅之才,絕對不在諸葛亮之下。

三國最出名的“逐鹿之計”,恐怕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可又有幾人知道魯肅的榻上策?

對於現在的劉和來說,榻上策要比隆中對還有出色。若是諸葛亮提前出仕,恐怕也會建議他的主公先據江東吧?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頂,令和眼界大開啊!”

劉和若有所思,一臉笑意的問道,“那先生認為我下一步該做的就是立刻入主江東嗎?”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校尉之言,當真精辟!”魯肅眼前一亮,不由得生出英雄所見略同之感,更是盡心幫劉和分析接下來的道路。

“非也!肅認為入主江東應該是校尉中後期的目標。將軍雖神武命世,江東又無雄主,兼之龍蛇混雜,卻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拿下的。需知江東世家做大,把持六郡命脈,故步自封,極度排外。校尉初臨江東,恩信未洽,即使入主了江東,恐怕也會受到諸多勢力的一致抵抗,到時候忙於內耗,恐怕無力外顧,非上計也!”

“校尉目前最該做的是趁江淮之亂而起,以為根基,逐除您最大的敵人袁術。彼袁術者,雖是大敵,然其新拚曹操,又戰陳陸,兵馬損失甚重,民心也不依附,更是強敵四立,宛若垓下霸王之四麵楚歌。校尉若乘天時之威,伐此喪亂之地,克可必也。”

“淮、泗間雖非遺種之地,但以校尉之能,隻需二三年,便可大治,以使之成為進攻江東的跳板。”

“此間,校尉最好能得到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或揚州牧一職的任命。到了那時,天下大勢已經漸漸明了,校尉方可憑借壓倒性的力量,一舉蕩平江東六郡。並根據天下大勢,做出不同的決斷:進可以奪取天下,完成三興大漢的偉業;退可以據江東鼎立,以作漢室的遺種之地。”

劉和撫掌擊節,大聲歎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隻是為何先生建議我接下來西進荊州,而不是北上中原?”

無怪乎劉和有這樣的疑問。須知自古以來,得中原者的天下,這是根植於民心的正統觀念。而且,縱觀整個華夏史,自明以前還沒有以南伐北的勝例,魯肅的觀念實在是與正統謀士的想法大相徑庭。

“不是肅不想勸校尉這樣做,而是肅不能勸這樣做。天時雖有利於校尉,大勢卻是不允!如今天下最強的兩大陣營之間的爭鬥,已經即將分出勝負,中原已經是袁紹一方的囊中之物。校尉若是趁著中原亂局突然北上的話,無疑是以卵擊石,會受到曹操,袁紹的聯手攻擊,大好形勢毀於一旦。”

“而攻擊荊州則是不然,有著長江的阻隔,曹、袁二人有心相助,也隻能望江興歎。夫荊楚與揚州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校尉若能得之,足以與北方相抗!並且,中原雖大,卻難容二虎,曹、袁二人遲早有翻臉的一天。那時,若是曹操強,校尉則北上中原;若是袁紹強,校尉則攻略蜀川;若是二人旗鼓相當,校尉或許就有了提前複興大漢的希望,再續漢世祖的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