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霹靂車與賢才(1 / 2)

霹靂車亦稱“拋車”,此車使用粗竹拋擊石塊作為攻堅的手段。這是一種依靠人力或馬拉的戰車,上裝機樞,彈發石塊,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

《三國誌·魏誌·袁紹傳》曾有記載:“太祖(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

它首次亮相於官渡之戰,因為此戰中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曹操軍謀士劉曄,則獻出了“霹靂車”的打造圖紙,使得曹操借助“霹靂車”拋石擊破袁軍的高櫓,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這當然不是劉曄發明的,這隻是他閱讀古籍時無意中發現,因為頗感興趣,便尋訪江淮有名的工匠,將打造圖紙修複還原了出來。

這可以算作是漢末,甚至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投石車了。雖然現在還沒有經過馬鈞改進,得到進一步完善,威力已經足夠可觀了。

劉曄也知道劉和對這些“奇淫技巧”之術非常感興趣,而他也不是食古不化的酸儒,所以在他真心歸附劉和之後,便將圖紙獻了出來。

劉和當然聽說過霹靂車的威名,但他卻不知道其出自劉曄之手,當他得到圖紙之後的喜悅之情可想而知。

故而他廣羅名匠,搜集材料,前前後後籌備了好幾個月,就是想要讓它提前現世。

就在劉和仔細的觀察霹靂車板樣的時候,劉曄把一名六十餘歲的老工匠叫上前,給劉和介紹道,“這名老匠人叫石錘,最我們九江最有名的木匠。當初我能將霹靂車的圖紙還原出來,還多虧了石老的幫助。在我的邀請下,今年夏天他便帶領全家來到合肥新城。這次霹靂車之所以等這麼快造出來,還是他帶領徒弟與其他名匠一起努力的結果。”

老工匠跪下行禮,“小民拜見劉使君!”

劉和連忙扶起老工匠,“石老不必多禮。”

他看了一眼霹靂車,笑了笑道,“能在大戰之前,造出霹靂車,這可是大功,我一定會重重獎賞你。”

踱了幾步,劉和又說道,“隻是不知這霹靂車有何弊端?”

既然此車後來被馬均改進過,自然有它的不足。劉和可不想將其推上戰場之後,敵人沒殺死幾個,反而因它的缺陷而造成損失。

老工匠臉上露出慚愧之色,他歎息一聲道:“其實這霹靂車已經達到了目前所能達到的極限,不必擔心在戰場上出現問題。它固有很多不足,但想要改進也不是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它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使用壽命有些短,最多隻能用十幾天,之後就不能用了。”

劉和愕然,“此話怎講?”

“回稟使君,一架合格的投石車,不說對優質木料的講究,最起碼要風幹三年以上,否者就會變形開裂,無法再使用。”

劉和點點頭,木頭風幹,這個他能理解,無論是棟梁、木船,用的都是幹木,因為濕木在風幹之後,容易變形幹裂。

話說回來,要說是濕木的話,合肥短時間內倒是能夠搜集的足夠的數量,但想要搜集到足夠的優質幹木,卻有些難了。

劉和突然想起,封旻曾經提到過,縣裏為流民蓋房子時用的棟梁全是濕木,看來以後要注意修繕,說不定還需重蓋,真是讓人頭痛。

這就是勢力建立太短,所缺乏的底蘊啊!

就在這時,帳外傳來一陣腳步聲,一名親兵飛奔進來,在劉和耳邊低語幾句。

劉和心中頓時大喜,也顧不上投石機,對劉曄打聲招呼,便翻身上馬向城外而去。

在這個時候,合肥新城城門之外,出現了一隊百餘人的兵馬,衣色雜亂,兵器各異,為首之人是一個手執鐵槍的少年。他身材高大,儀表堂堂,雖然是騎在一匹劣馬上,卻自有一股大將才有的威勢。

當看到劉和聚集眾將,大張旗鼓地迎接他時,他沉著鎮定,沒有絲毫的舉止失措,不慌不忙的從馬上翻身下來。

劉和似乎對這個少年非常喜愛,向他示敬道,“子烈,和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

不想少年趨前幾步,搖頭說到,“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少年卻從容不迫的行了一禮,徐徐舉鞭說道,“願校尉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至萬民依附,三興大漢!等到了那時,君再以安車軟輪征武,始當顯耳!”

劉和聽後,不由得開懷大笑,環顧四周說道,“此吾之鄧禹也!”

眾將一片茫然,不知主公為何對突然冒出來的一個少年,如此看重。但劉曄卻有些了然,顯然他已經認出了眼前的少年,正是在廬江頗有名氣的少年才俊——陳武。

陳武,字子烈,廬江郡鬆滋縣人,身長七尺七寸,儀表堂堂,驍勇果敢。現今不過才十七歲,就有了仁厚好施的諾大名聲。上至郡縣官吏,下至鄉人遊俠,對他都非常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