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逢廬江大戰,受戰亂波及,鬆滋縣當地的鄉人和遠方客來者,很多都前去依他,是他在短短的聚起了超過百人的青壯。
曆史上,陳武曾遞帖求見遠在壽春的孫策,當時他隻有十八歲,深受孫策看重。於是跟隨孫策東渡長江,征戰有功,被任為別部司馬。
此後他屢建戰功,每戰皆所向無前,封為偏將軍。而他手下那支由廬江降俘組成的部曲則獲得了所向無敵的美名。
沒想到,因為孫陸之戰的提前發生,曆史被再次改變,陳武竟然帶人投靠劉和來了。
其實細想,這也不足為怪,話還得從北伐之敗開始說起。
由於孫策的提前複出,孫堅舊部雖然成為的北伐的主力,卻也避免了成為炮灰的命運,兵敗後聚攏的兵力反而是是曆史上袁術歸還孫策時的七八倍。
然而有得必有失。由於袁術的連番大敗,孫軍的糧草輜重、兵甲器械丟得一幹二淨。本來打算攻打九江,奪些兵甲輜重,不想陸康來了個堅壁清野,能運走的糧草兵甲全都運到舒縣、皖縣二城了。
孫軍進入廬江之後到時一路順利,沿途上的諸縣不戰而降。然而打開官倉一看,裏麵幹幹淨淨,像是被狗舔了一般,孫軍卻是一無所得。
正好這個時候,南陽、汝南、蘄春三郡,終於湊出的近萬援軍,在陳紀的率領子下趕赴患難江。由於此時袁術似危實安,唯獨糧草不足,便下令陳紀協助孫策攻略廬江,搜刮糧草。
孫策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對孫軍的約束比較嚴格,但袁軍可不管這些。
廬江的大部分糧草都被運到了舒縣,皖縣這兩個牆高城堅的大縣,這可不是袁軍短時間內可以拿下的,所以他們便把主意達到了鄉下的豪族和庶民的身上。
而孫軍也正是需要糧草的時候,加之與袁軍是盟友的關係,不好多說,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沒有約束的袁軍如蝗蟲過境,將廬江搞得民怨沸騰,連帶著將孫軍也恨上了。這時唯一能為民眾做主的陸康已經困守舒縣,無奈的豪族、鄉人,隻能將目光放到了境外的盟友身上,而名震江淮,而又近在咫尺的劉和就進了他們的眼中。
所以對於劉和來說,陳武的到來,不僅僅是得一賢才的問題,更代表著廬江民心所向。對於廬江懷有覬覦之心的劉和來說,意義重大。
故而劉和和聚集眾將,大張旗鼓地迎接陳武,這不僅僅表現出他對賢才的重視,也代表著劉和對廬江民意的態度。
……
這一天,合肥終於落下來冬日的第一場雪,魯肅也第一次來到了合肥新城。
自從前日辭別周瑜之後,見危機漸消,魯肅也就不再帶著附眾著急趕路,緩緩而行。事實上也正想魯肅預料的那樣,一路上並沒有在出現別的風波。並在接近合肥邊界的時候,遇到了劉和派來迎接的軍隊。
劉和並沒有直接令魯肅來見自己,而是派人幫魯肅一行人選定了一個位置較佳的裏落來安置他們。
等眾人被安置妥當之後,已經日斜三竿,但魯肅不願失了禮數,不辭勞累,騎馬前來拜見劉和。
魯肅一行,五名隨從,快馬加鞭,往合肥新城行去,等夜幕降臨,才趕到了城池。
沿途中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繁榮裏落,使得魯肅心下不勝感慨。在他看來,能在亂世有著這樣一片世外桃源,這劉和果然不負其名。
到了合肥新城,魯肅就直奔著劉府了去,隻見門前掛著兩個燈籠,幾名士兵站在那裏,個個剽悍,顯示著校尉府的威嚴。
魯肅到了門口,就吩咐隨從,“給我遞帖子。”
“是!”一人就應著,上去遞貼子,沒有幾分鍾,就見府門大開,聽有一人笑著說道,“來人可是魯先生,東海劉和,可是久候多時了!”
卻看劉和沒有穿鞋,赤著雙足就迎了出來,遙見魯肅,就撫掌歡笑,上前拉住魯肅的手臂,攜他之手一起進入府中。
等到了書房內,劉和率先拜於地,道,“先生不以和鄙陋,千裏迢迢往助與我,和感激不盡,唯有一拜!”
魯肅慌忙將劉和扶起,歎道,“公子乃漢室宗親,天子親封的懷疑校尉,肅不過是一介布衣,何必如此謙恭?”
劉和誠摯的說道,“先生乃是子揚的好友,又是佐世之才,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魯肅不由感動,感歎道,“亂世之中,活大不易。久聞校尉仁義寬厚,治下如世外桃源,時逢肅得故人之勸,便於來投校尉。願賜收錄!”
劉和聞言大喜,不由得哈哈大笑,“子敬肯來,吾事濟矣!願即教我以安天下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