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1 / 3)

“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庶民!”

從東漢起,世家、寒門之分便已在中原大地上根深蒂固,等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采納陳群的意見,施行九品中正製,門閥製度才徹底成型。

在這個時代,誰都想將自己粉飾成世家望族,哪怕是出身寒門的才俊也要從祖上扯點關係,比如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馬家傳於伏波將軍馬援,李肅則稱先祖是飛將軍李廣……

門閥製度在東漢時已經出現雛形,弘農楊氏,太原王氏,河東衛氏……這些大世家甚至傳承至隋唐,近乎千年,都經久不衰。

大漢的天下與其說是由天子掌控,倒不如說是被這些世家大族所把持。

在東漢年間,人們皆以與世家子弟交往為榮,寒門子弟是很少能進入世家的圈子。

世家之間彼此通婚,結親時講究門當戶對,也就是孫家這樣的實力派,又在亂世,才有資格與劉和爭親。

若是倒回去幾十年,天下未亂之時,別說他的父親孫堅因為出身的原因,很難成為將軍,就算已經是將軍了並且仍然健在,孫策也是沒有資格向橋家這樣的大世家提親的。

如果是一家庶民,幾十家中金玉堆積如山,而某個望族家道中落,窮到無處立錐,後者也不屑與前者結親。

這就是當時的現實,對於世家大族來說,世家的尊嚴和榮譽必須維護,家族利益永遠排在第一位。

為了家族的利益,名聲、親情、理想、抱負這些東西都可以犧牲,必要時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可以舍棄,而這種對極度的忠誠也恰是世家大族得以存續的根本所在。

世家子弟們或許在心中非常忠誠於大漢帝國,但是他們小家的觀念往往在帝國之上。

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潁川荀氏的荀彧,他極度忠誠於大漢,甚至因為曹操出現僭越的舉動而鬱鬱而終,但是他至始至終都是把荀家的傳承放在了首位。

他先是投袁紹、後又投曹操,即使心懷大漢,卻仍然兢兢業業,為曹魏奪漢奠定了根基,就是有他和荀攸、荀湛這樣從家族利益出發的傑出子弟,才使荀氏名滿天下,傳承不斷。

當然了,這隻是一個個例,大多數的世家子弟並不在乎大東漢的興亡,即使改朝換代,隻要不站錯隊,以世家數百年的底蘊足以保證他們始終屹立不倒。

這也是沒有辦法或是資格多方下注的世家望族們聚集到橋府,商議站隊問題的原因。

這些士族子弟其實與出身寒門的呂範並沒有什麼共同語言可言,但是在他們議論的熱火朝天之際,也沒有把呂範冷落到一邊,因為他背後的孫家也是他們商議投靠的目標之一。

否則的話,以世家、寒門兩個圈子的疏離,是沒有人會理睬他。

他們或許仍然個個彬彬有禮,自恃身份,絕不會惡言相向,也不會冷嘲熱諷,不過他們卻用冷落無視的手段將圈外之人排斥在外。

這時橋堃因為要招待客人,早就離開了,和一群世家子弟打著機鋒,實在累的很,呂範隻坐了片刻,便打算起身告辭離。

經過短暫的試探,雙方已經各有所得,這群士族子弟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不挽留,雙方“依依惜別”而去。

呂範很滿意今晚意外的收獲,不過與這些人他實在聊不到一塊兒去,在告辭之後,他快步向大門處走去。

但走了幾步,呂範又忽然想到,橋堃好像就在閭門外迎客,他想了想,便又掉頭向閭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