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1)(1 / 3)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留戀生命,害怕死亡是人的本能,沒有人不懼怕死亡,但是世界上又沒有人能夠躲避死亡,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老年人隻有正視死亡的現實,接受死亡對生命的意義,才能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盡可能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義務與使命,盡可能完成一切未了的心願,盡自己最後一份責任,無怨無悔地走向生命的終端,讓睿智的美大放光彩……

親愛的老爸老媽:

你們好!

聽老媽說老爸您這幾天因老戰友的去世心情極度的低落,整天待在書房裏沉思,街心公園看不見您的“靚影”了,藝術中心也沒有您瀟灑地揮墨了,就連園中的花兒也枯萎了,您的爽朗的笑聲也消失了……

當我得知這些時,您知道我多麼為您擔心嗎?爸,生死如花開花落,順其自然,節哀吧!更何況您的戰友是像花一樣自然凋零呢。關於如何正確地麵對死亡我專門向心理學家谘詢過:

老年心理學家認為,能否正視並正確對待死亡,將影響整個老年期的生活質量。隻有那些承認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才能清醒地麵對人生。我們若能把死亡與生命融合起來,才能在生命晚期找到新的人生意義和理解生命的全部內涵。人總是要死的,隻有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才能平靜地走向人生的終點。否則終日惶惶恐恐,擔心大限日期將到,活在恐懼和無望裏,則誰也不堪其苦啊!

人到暮年與其在死亡的陰影下度過,倒不如幹脆豁出去了,大度一點,灑脫豁達一點,換一種活法,一旦打開了死亡的精神枷鎖,不再背著這種沉重的心理包袱,我們就不會再自己折磨自己。既然人人都不免有一死,悲憤、傷感已全無意義,唯有珍惜尚活著的日子,盡可能地去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義務與使命,盡可能地去彌補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盡可能完成一切未了的心願,盡到自己最後一份責任,這樣就可以安詳地放心地離去,走向生命的最終歸宿。最後,他就可以說:我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已經得到了生命中應該屬於我的那部分,我已經無怨無悔了。這樣的老者更令人肅然起敬,羨慕萬分。

其實,生命的價值不是以活著的時間長短來衡量的,“無誌空活百歲”。人生苦短,說穿了,如果把寶貴的時間花在悔恨、憂傷、擔心、恐懼之上,真是有些不值得!不管能活多長的時間,但在活著的時候能快樂與健康,這就是生活的真正內涵,也就是生命的真諦所在。

因此,能夠從死亡的心理威脅中走出的老人,能夠把死亡看做一次快樂旅行的老人就可以奏出其生命的最強音,同時也體現了人類最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試想,連死都不怕,您還會怕生活中其他的打擊和挫折嗎?所以能置生死於度外,有了這種大無畏的氣魄,晚年生活才會感到輕鬆和快樂。因此一旦真正打破了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懼感,您就可活得心地坦蕩,無所顧慮,從而可延緩衰老。

總之,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但我們如何平靜地度過生命之旅的最後一程,享受生命最後的恩賜,的確令人深思,相信老爸您一定會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願老爸老媽,健康平安每一天!

女兒

唯有對死的敬,才有對生的惜

儒家“惜生哀死”觀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即使千年神龜,萬載螣蛇也免不了一死,終歸化為灰燼,更何況人呢?“生之有老,老之有死”,是自然界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一切生命都無法違背這一規律。人雖然為萬物之靈,但也不能不老不死,死亡是人生的圓滿結局和最終歸宿。按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對於老年人來說,大家都特別忌諱談及“死”字,且許多老年人也不敢麵對這個現實,恐懼死亡,采取回避態度。

孔子曾把“死亡”懸置起來,但他不回避“死”。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季路問孔子關於生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想把季路的注意力引向對人事和生命的思考中,而不要去追問死亡和死後狀況的問題。這體現了孔子在解決生死問題上的實踐與智慧,即放棄對死亡問題直接而抽象的超前思考,而通過實踐活動,通過沉思生命來解決生與死的問題,而將死的問題懸置。孔子懸置死亡問題的做法,對後來儒家生死觀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後世儒家遵循孔子的教誨,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立意”、“立功”、“立言”,用於“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少對死亡問題作出正麵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