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吃出健康——做孩子最好的營養師(2)(1 / 3)

平性—蘋果、葡萄、檸檬、烏梅、枇杷、橄欖、李子、酸梅、海棠、菠蘿、石榴、無花果、熟菱角、熟荸薺、無花果。

其他食品

幹果類:

溫熱性—栗子、核桃、葵花子、荔枝幹、桂圓。

平性—花生、蓮子、芡實、榛子、鬆子、百合、銀杏、大棗、南瓜子、西瓜子、芝麻、橄欖。

調味品:

溫熱性—酒、醋、酒釀、紅糖、飴糖、芥末、茴香、花椒、胡椒、桂花、紅茶、咖啡。

寒涼性—醬、玫瑰花、豆豉、食鹽、綠茶。

平性—白糖、蜂蜜、可可。

護養孩子重在飲食調養

飲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其生命活動的基礎。要使孩子吃得好,長得健壯,就要先了解孩子的生理特點。中醫認為孩子屬“稚陰稚陽”之體,即孩子體內精血津液還不充實,內髒功能尚不健全或全而未壯。

鑒於以上的生理特點,孩子的護養重在調理脾胃。調理脾胃的根本不在於吃什麼靈丹妙藥,而完全在於日常的飲食。

那麼,日常飲食該如何調養呢?父母可以參考下麵這八個脾胃無傷的法則:

食貴有節

古人認為,“若要小兒安,須受三分饑與寒”。在孩子的飲食方麵,既要供應充足的營養,滿足機體生長發育的需要,又要適度適量。如攝食過量,則不僅可能導致營養過剩,還有可能傷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的障礙。

食宜清淡,不可偏食

宜食清淡且易於消化的食物。如果胃腸中積累大量不能及時消化的食物,則易產生積滯不化的病理停滯,進而會變化成痰,積久而化熱,痰熱在體內存在便成為致病的因素。

另外,對孩子偏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偏食必然使營養供給不全麵:某些營養過剩,而某些營養又缺乏。這樣會使得營養失衡,導致疾病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食宜暖

孩子的脾胃功能還在發展之中,胃喜暖而惡濕寒,要保護好脾胃,就要在食物上注意保暖,少吃甜冷冰凍的食品和涼的飯菜。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

就餐速度和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讓孩子在吃飯時養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以使食物在口中停留的時間長一些,食物能被切磨得碎爛一些,唾液發揮的作用也更充分些。孩子吃飯時若狼吞虎咽,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甚至發展成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

食前忌動,食後忌靜

一般來說,人在運動時,血液大多集中在肢體、肌肉和除胃以外的其他髒器中,所以在飯前最好不要做劇烈活動,以免胃腸部位因血液缺乏而影響消化。但在吃完飯後,如果呆坐不動,胃腸也會被迫減緩活動量而造成食物停滯在胃腸形成積滯。飯後適當走一走,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吸收,所以有“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說。

胃好恬愉

情緒會影響飲食消化。當生氣、著急、悲哀、害怕或受驚時,有人會發生惡心、想吐、不想吃飯的現象,這就是情緒影響著消化功能的表現。而進食前情緒特別好時就會吃得很香也很多,吃完後也會很容易消化。所以在飯前、飯後,父母不要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否則會使孩子的脾胃受到損傷。

食貴有時

主要是說要堅持好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如此一來,孩子在一定的時間會產生饑餓感,胃腸內會產生大量的消化液,而使吃進的食物能順利地消化和被吸收。

慎用醫藥

是藥三分毒,用藥不當會傷及孩子的元氣。孩子生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能用天然藥物就不用化學藥物;能用某種物理治療方法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的,就不用藥物治療;更不要一味求療效,給孩子吃各種各樣的藥。

另外,孩子進補宜慎重。現今生活富足,孩子體質偏虛的少,偏實的多。父母如果不辨明孩子當前的體質情況,一味讓其進補,結果常常是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尤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