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健康的身體和孤獨的心靈(1 / 3)

父親活得挺明白。孩提時常聽父親嘮叨,年輕時在部隊當兵,別人光著膀子,打著赤腳,他卻死守著那雙布鞋;別人累了,出汗了,打盆井水就往頭上衝,見條小溪就把腳往裏一淌,他卻三兩周也不見洗身,除非燒開鍋燙個熱水澡;別人說他怪異,嫌他髒,他卻若無其事。當戰友們得了風濕、偏頭痛,他卻健步如飛。

上中學時,父親帶著兩個哥哥,買了一小塊地,蓋了三層洋房,一層是一個臨街的店麵,便做起了雜貨店的生意,生意挺紅火。如今老房早已淹沒在高樓之中,可那時,這可是村裏的第一幢洋房,挑了個黃道吉日,開了灶台,請了全村的人吃飯,見到的都誇漂亮,同學都羨慕不已。

看不慣父親老是嫌母親這個不懂,那個不明,總是一副盛氣淩人的態度,也瞧不起母親對父親言聽計從,我早早離開了家,獨自在外闖蕩。那年春節,把迎迎帶回了家,父親似乎還在生我的氣,對我依舊不理不睬,卻和迎迎玩得開心。帶著迎迎走街串巷,還給買了一堆玩具,迎迎歡喜得不得了……又是一年,大年初六,兄弟姐妹們正準備各奔東西,父親卻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呻吟著:你們都去忙吧,我就這麼躺著,反正也沒人管我……父親變得越來越不明白了。

父親的身體一向很好,到了傍晚,喜歡帶著母親到河邊散散步。年老,卻喜歡上了乒乓球,最崇拜劉國梁,家裏還擺著一張台球桌,街坊鄰裏輪番上陣,父親總能穩坐釣魚台,一天五六個小時,全泡在球桌上,汗流浹背,就拿條毛巾一抹。

父親真的倒下了,吃飯吃得好好的,突然撲通一聲,倒在了飯桌上,米飯撒了一地……見到父親時,已在醫院的病床上,大哥的手裏拽著點什麼,天,病危通知……醒來時,又才仔細端詳父親,麵色有些晦黯、有些蠟黃,嘴裏不住地說著胡話,我的眼睛模糊了……--80後

王琦教授:

俗話說",養兒為防老"。可是,越來越多的家庭出現了"四二一"的結構,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父親、母親二人和一個獨生子女所構成的金字塔形的家庭結構。孩子工作在外,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天天就呆在家中,盼著十一、盼著過年……人們都說,母親是海、父親是山。但是,海需要溫暖,否則也有結冰的一天,山呢?他又需要什麼?

媒體曾經報道福建一位75歲的退休老人,在妻子去世49天的時候,穿戴整齊,留下遺書,從9樓跳下,追隨亡妻而去。老人生前,身體硬朗,兒女孝順,並有一筆不菲的退休金。

一個統計數字讓人觸目驚心:我國每年有超過1萬,年齡在55歲以上的老人自殺,占所有自殺者的36%。

如果你足夠關注老人,總會發現他們是孤獨的--隻要子女長大,不在身邊,老人會一直默默地企盼;或者相伴幾十年的老伴兒撒手離去後,很多老人甚至沒有勇氣一個人活下去……老年人自殺率升高,不隻是中國才有的問題,目前也是全球性的問題,尤其是歐美國家。應該說導致老人有孤獨感的外在原因非常多,比方說對生病和死亡的恐懼和失落感,子女不孝順,或者孝順但因為忙,一年見不了幾次麵,喪偶,農村老人進城後,對新生活的不適應等等。

其實,老人是不是孤獨,不完全取決於兒女是否孝順,社會體製是否完善。很多老伴兒健在,兒女孝順的老人,內心裏仍然會覺得孤獨。他孤獨什麼呢?就是感覺沒人理解他。男人退休以後,他的世界裏,隻剩下親人了,做妻子和子女的,這段時期對老人的理解和幫助非常重要。

雖然男人時常表現出種種抗拒親人關心的姿態,但是,他是需要被人關心的。當他感覺他是被需要的,才能夠獲得一種存在感,一種價值感,他的情緒才能得到安慰和平複。

男人到了更年期,失眠、焦慮,生理和心理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覺得有些恐慌,心想:哎呀,完了,我老了,這輩子快結束了。當親人、朋友還不理解的時候,所有感傷全湧上來,要麼脾氣大了,要麼更加悶不作聲。

想對更年期朋友說,調好你的體質,更年期也能平平穩穩地度過,你會變得非常自信,開開心心地生活,多好!

1.養老,關鍵是一個"養"字

其實咱們想想,更年期而已,不像得糖尿病、高血壓的朋友那樣,要終生服藥,更不像中風的朋友,躺在床上下不來還需要人照顧,咱們的更年期輕鬆很多。伴隨那些精神上的壓力,你隻要知道,這些隻是生理周期的變化,我們應該敞開胸懷,一下就過去了。

更年期有什麼大不了的?沒事兒爬爬山、散散步,約幾個朋友出來打打門球,總之,不要把自己憋在家裏。有時候一股腦兒的火全上來了,對外人發火?你不敢。在家裏對愛人發火?不值當,顯得咱們多沒氣度是不是?對著天空大喊幾聲,疏一疏肝氣,或者出門快走幾圈出出小汗,這事也就過去了。

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做好變老的準備?

王琦教授:

在中醫理論中,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無所不在,老年,應該說是初冬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