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事服務費標準不能醫院說了算(1 / 1)

醫事服務費標準不能醫院說了算

時代觀察

據新京報報道,從2012年12月1日起,北京市同仁醫院、天壇醫院、積水潭醫院正式啟動“醫藥分開”,取消15%的藥品加成,藥品按進價銷售,同時取消掛號費、增設醫事服務費。按照醫生職級不同,從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到知名專家,醫事服務費分別為42元、60元、80元和100元。三家醫院表示,醫事服務費的60%分配給醫務人員,其中30%直接獎勵臨床醫務人員,30%用於提高全院醫務人員的收入。

點評:實行“醫藥分開”是我國醫改的既定目標,旨在破除“以藥養醫”舊機製。這一改革在大方向上無疑是正確的:一方麵,因為有藥品加成存在,醫院賣藥有利可圖,醫生多開藥、開貴藥便成為必然,加重了患者的負擔。而從本質上看,醫院是醫療機構而非醫藥公司,其價值應體現在“醫”而不是“藥”上,因此藥品加成理應取消。另一方麵,目前有些醫療服務價格確實偏低,比如普通門診掛號費隻有幾塊錢,與醫生的勞動付出不相稱。以前醫生通過開藥來“堤內損失堤外補”,藥品加成取消後,醫療服務價格勢必有所提高,讓醫生的服務價值得到應有體現,同時彌補醫院的收入損失。

當然,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顯然是:取消藥品加成、增設醫事服務費,如此“一降一升”會不會增加患者的負擔?進而,醫事服務費標準應當據何而定?從北京市三家醫院的情況看,這兩個問題還不明朗,因而讓人放心不下。

因每個患者病情不同,“一降一升”後,有些人看病費用可能降低,有些人看病費用可能增加,這不奇怪。但就醫院而言,如果其總體收入相比改革之前提高了,或者人均看病費用增加了,無疑表明改革加重了患者的負擔。更關鍵的是,醫事服務費依據什麼確定、標準是否適當合理,不能由醫院自說自話,至少應以不增加人均看病費用為原則。另外,按照北京市的規定,醫保基金對醫事服務費給予定額報銷,每人次40元,這意味著,患者自己需承擔2元至60元不等的醫事服務費,這會不會加重患者負擔?更重要的是,取消藥品加成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遏製“大處方”,但是,目前業已存在的“大檢查”會不會隨之泛濫?

無論是整個醫藥衛生體製改革,還是破除“以藥養醫”機製,其最終目標之一就是減輕患者負擔、解決“看病貴”問題。對於醫院來說,提價往往積極,提得越多越好;降價多是消極,降得越少越好。因此,對於怎樣實行“醫藥分開”,怎樣降低藥價、提高醫價,需有更加周密合理的製度安排,並且需要加強監管。

中國比較經濟學研究會副會長趙人偉:期望新一代的經濟學家不但在理論上方法上推動經濟學科的發展,而且能夠對現在政策決策起到更大的作用。學者和官員應該形成良性互動。像我們這一代年輕時自己研究自己的,對決策者影響很小,決策者也不願意聽我們的,是分離的。理論應該轉換為決策,作用才能比較大。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政府土地出讓金中,大部分是級差地租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目前的土地資源配置製度是,每年計劃行政分配建設用地指標,強製不等價征地,政府行政寡頭壟斷賣地,招拍掛,千家競價,再加上政府炒地價,價高者得,70年租金一次收來。農民的一部分受損和居民承受的高房價支出,形成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