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聚焦社會信用(1 / 3)

聚焦社會信用

特別策劃·信用天地

作者: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各領域、各行業失信行為屢見不鮮,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危及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由失信引發的各種成本和社會問題激起公眾空前的熱議和普遍的不安,重提“誠實守信”幾乎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由此迎來了以人民銀行牽頭的社會信用建設高速發展時期。2013年始,《時代金融》將開設“信用天地”專欄助力社會信用體係建設。敬請讀者關注,並期待參與。

信用之殤

麵對“學曆作假”的質疑,“打工皇帝”唐駿曾經在接受《名彙FAMOUS》的記者采訪時說:“你可以蒙一個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誠蒙到了別人。你欺騙一個人沒問題,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騙到了,就是一種能力,就是成功的標誌。”

現在看來,他的這種成功似乎走到了盡頭。但造假事件正如病毒擴散般,以不同的版本在我們的社會裏上演,唐駿的邏輯隻不過是我們社會信用現狀的一個注腳。

可以這樣說,學曆造假隻不過是老生常談的中國信用危機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商業領域,市場充斥著假冒偽劣商品和虛假的商業交易;在體育界,我們很難再去相信一場國內職業足球比賽的真實性;在教育界,那些剽竊和購買論文的教授麵對洶湧的批評依然毫發無損,高等教育機構濫發文憑早已成了公開的秘密。

網上流傳著一個有些殘酷的“笑話”:一個農夫,買來種子播下,到秋季竟然顆粒無收,因為種子是假的;老農決心一死,買來一瓶農藥喝下,居然沒死!因為農藥是假的;一家人慶幸人沒死,買來一瓶酒慶祝,結果全家人都死了,因為酒是假的。暗自失笑後我們會發現:要想自己活得舒心,必須成為全麵的專家。所謂全麵,就是啥領域都要懂;所謂專家,就是懂得的還不能太淺。舉幾個例子:買個房子,我們要先學會測繪,否則建築麵積、套內麵積、使用麵積等等的概念讓你無從驗證你是否又被坑了幾萬塊錢;買點奶粉,開始要測三聚氰胺,後來要測性激素;吃個火鍋,要學會分辨油品質量,否則隻給你劣等的地溝油,連優質的地溝油你都別想吃到;就連看場球賽,還要知道其是否是假球,因為不僅球員在假踢,裁判在假吹,甚至足協都在假管。

要是天資不夠,成不了前麵所描述的專家的話,我們隻能停止消費了;要是知道很多的項目都是騙子忽悠的話,我們也不敢投資了。若沒有誠信與信任,每個人都要自己學習多種檢測技術,對物品要做質量鑒定,對人要做盡職調查,這其中所產生的交易成本不是這個社會可以承擔的。本來,社會上應該有相應的質量鑒定機構,他們的獨立性、權威性能夠為我們解決很多麻煩。但我們現在對這些所謂權威機構也漸漸失去了信任。

信任原本就是一種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我們打開水龍頭,要相信裏頭流出來的水沒有毒;我們過馬路,要相信所有汽車都會在亮紅燈的時候停下來;我們睡覺,要相信屋頂不會無緣無故塌下來;我們遇事報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盜賊的同夥。沒有信任,社會就不可能正常運轉。已故德國社會學大師盧曼曾說過:“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可是,現在的社會信用是如此缺失,以至於不少人漸漸失去了對社會的信任。可以想象,生活在沒有信任的社會裏,我們會寸步難行。

孔子曾說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而不立”。意思是說,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沒有糧食不過是餓死罷了,人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但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可以說,沒有信用的國家,即使國民再富裕、國家再富強,也隻是表麵現象。而且這種繁榮沒有信用的支撐,隻會很短暫,就像一座梁柱腐朽的大廈,隨時會崩塌。信用的流失,給民眾帶來了焦慮,再嚴重些就會使社會渙散瓦解。

要重拾信任,靠行政權利以及後天的灌輸教育隻能取得微小的成果,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信任是在每個人為市場服務的過程中贏得的。另外,一個公正的政府監管、一個權威的司法體係,對信用社會的建立會提供很大的幫助。

真的希望有一天,我們不需要成為任何專家就可以在市場上放心地消費。

信用記錄:幾分歡喜幾分愁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幾乎每一位上班族都擁有1張信用卡,有的甚至手持2張或更多的信用卡。在享受著信用卡給自己帶來的便捷、實惠和快樂的同時,很多不和諧的音符也常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信用卡透支過度、到期還不上、銀行時時催債等不良信用記錄影響經濟生活,也壓得一些卡民們喘不過氣來。很多年輕人一人擁有幾張信用卡,他們非但不覺得手中寬裕了,反而感覺債務增加,甚至認為使用信用卡是弊大於利;而善於管理自己財務生活的人則認為信用卡幫了大忙,在需要的時候解了燃眉之急,偶爾還可以通過信用卡溢繳款來減少異地取款高額的手續費。當然,大多數人的意見是,要麼別使用信用卡,要麼就按時還款。超額透支而無法按期還款一旦發生,將給當事人日後經濟生活造成障礙。當然企業也不例外,企業貸款的普遍給企業和銀行都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絕大多數企業家都清楚,企業信用是一筆資產,不注重信用的企業隻能走向破產。

5年前的小林是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當時,他興高采烈地得到了1張信用卡。當時的額度為3000元,但是他絲毫沒在意多寡,一拿到手就請身邊好友大吃了一頓,接著又趁餘興跑到KTV大大地happy了一番,期間,酒水、小吃、水果供應不斷,信用卡幫他支付了這2筆賬單,當天就刷了1000多元。單純的小林沒有多想,為了討女友歡心,他又爽快地把信用卡拿給女友消費,他的女友也毫不客氣地把剩餘的額度刷得一幹二淨。等到下期收到還款賬單時,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工資還沒到賬呢,信用卡就得先還一大筆,還不知道這個月的生活費的著落。多虧父母的救濟,他才還了信用卡上的欠賬。以後,他申請分期付款,糟糕的是,他花錢仍然沒有節製,每期都會拖欠,每期都申請分期付款,致使他終於無力償還,欠下高額的債務,而他的家庭本來就不寬裕,為此給他的父母帶來巨大的負擔。除此之外,他不知道,銀行已將他每期的還款情況如實記錄到了個人征信係統,不良信用記錄已經形成。而立之年的他無法貸款買房,痛心不已。

梁女士在一家國有企業做財務工作,今年30出頭的她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孩子已經2歲,丈夫對她也很貼心,她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很是滿意。梁女士自律性很強,上學時從來不亂花父母的錢,參加工作後也是賺多少花多少,從來不會超支。直到工作2年後,她看到周邊的朋友都在使用信用卡,發現使用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很方便,經過多方了解後,她辦理一張建行信用卡。她知道銀行的錢不能亂花,所以至今仍保持著良好的信用記錄。當然,持有信用卡隻會給她帶來正麵效應:貸款買房、買車,一樣也沒有落下。

張先生以前擁有一家裝飾公司,規模不大,員工隻有20多人。白手起家的張先生在公司剛成立的時候,由於資本金不足,再加上各種預算外開支,導致入不敷出,周轉資金緊張。為此,他不得不向銀行申請企業貸款,好不容易把貸款辦下來了,代價是他每期都得按時償還一筆貸款利息,高額的貸款利息讓他每做一個決定、每做一筆生意都如履薄冰,有時甚至感覺力不從心。有一次,之前申請的貸款到期,公司必須一次性償還20多萬元的貸款本金和利息,而當時公司效益不佳,一時無法湊足那麼多錢。為了償還這筆貸款,他不得不申請另一筆貸款,以此來緩解還款的壓力。通過掩飾資產,他成功地獲得了第二筆貸款,解決了燃眉之急。終於,東窗事發,張先生的惡意騙貸被銀行發現,結果銀行要收回第二筆貸款,還好,通過變賣部分資產、縮減開支,他的公司勉強維持了下來。之後,張先生想再次申請貸款以擴大業務時,所有銀行都拒絕了他。張先生悔不當初,終於明白企業信用的價值。

往往曆經告貸無門後,當事人、企業才會重視信用問題。少許年輕人因為無知無畏,才會陷入“信用卡陷阱”。也有人認為信用卡就像一個定時炸彈,稍沒控製好就會爆炸,最好不要碰它。事實上,根據自己的財務情況和理財能力,正確使用信用卡有百利而無一害,當然,如果自己自製力差,又不會理財,那就避而遠之吧。

中國征信事業發展的曆程回顧

建設社會信用體係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係”的戰略任務,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要“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係,健全失信懲戒製度”。

正式起航(2003~2006)

征信體係是現代金融體係運行的基石,是維護國家金融穩定的基礎,對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的建立必須以完善的社會信用製度為基礎。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信用建設又時不我待的情況下,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將“管理信貸征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係”的任務交給了中國人民銀行。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征信事業邁出了前進的大步。

2004年,在原有的銀行信貸登記谘詢係統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啟動了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升級改造,新係統改用全國集中式數據庫結構,信貸數據由各商業銀行頂級機構向人民銀行總行一點接入,數據采集項由原來的300多項擴展到800多項。在這一年的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社會信用體係建設,抓緊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體係、信用市場監督管理體係和失信懲戒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