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理財從糾錯開始
財富之門
作者:王奇誌
“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善於理財”……如果你每天把這些借口掛在嘴上,用來逃避那些與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那可真是太自暴自棄了。理財並不是個人興趣的選擇,也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可不能隨性而為。不然一旦被迫麵臨重大的財務問題,就會完全沒有處理能力,束手無策了。
事實上,沒有人是天生的理財高手,能力來自於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而要把理財變成“情人”,我們要學習的第一課就是糾錯!糾正自己錯誤的理財觀,繞開那些最容易走入的理財誤區。
錯誤理財觀之一:沒財理,不理財
24歲的曉曉剛剛大學畢業工作不到半年。在她眼裏,“理財”這事兒太遙遠了,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曉曉每個月隻有1800元的工資,要吃飯、乘車、交房租,還要給自己添點適合上班穿的衣物。1800元半個月就花光,還要時不時向父母開口討點讚助,“財”都沒有,哪還有什麼好理的?
專家糾錯:
在剛剛獨立賺錢養活自己的年輕人當中,曉曉這樣的“被月光族”還真不少。沒有餘錢就不用理財了嗎?這可不對。理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你掌握自己的財務情況,做到胸有成竹,能從容麵對各類財務問題。所以雖然還沒有錢可以投資,但是作為一個正在迅速成長起來的“財務獨立人”,也一定要先建立和培養自己的理財意識。
最初步的理財,可以從記賬開始。製作一個電子賬本吧,把每個月的收入和生活中的各項支出都詳細記錄下來,父母的讚助也要記錄,可以作為“債務項”,告訴自己這都是需要歸還的。都統計好以後,是不是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財務情況了?知道自己賺了多少,也能看到錢的去處,再多動點心思的話,還能分析出每個月的“必要支出”和“非必要支出”各有多少,推算基本生活必需,自己的薪水應該怎樣增長才能夠用,還有借父母的錢幾時能夠還清。別小看日常流水賬,這是“理財”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步:管理自己的財務情況。
錯誤理財觀之二:所謂理財,就是攢錢
阿美是人人眼中的乖女孩,認真讀書,好好上班,做什麼都有條理也有計劃。關於理財,阿美也早早就有意識,據她回憶,早在上初中的時候,自己就開始管理壓歲錢了,所以從那時起,阿美就一直是身邊朋友中的“小富婆”——存款最多的一個。現在工作了,阿美更是每個月都拿出自己1/3的收入送到銀行去。看著存款數字不斷攀升,阿美的心情本來應該很好,不過同學Lily說了一句:“別死存錢了,這可不算理財,要錢生錢才叫理財呢。”真是這樣嗎?原來自己忙了半天卻還沒進理財的門?阿美鬱悶了。
專家糾錯:
像阿美這樣會攢錢的女孩子其實也是很典型的。很多乖巧懂事的女孩很早就知道應該有一定的積蓄“傍身”,所以總是積極攢錢。這當然算是理財了。儲蓄可是理財中基礎而重要的一部分,要知道一切投資都是需要資本積累的。不過認為理財就是攢錢可就太簡單片麵了。想想看,如果自己光會攢錢會是個什麼結果?是不是就會像媽媽、外婆、奶奶一樣,手裏攥著銀行存折,卻整天被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搞得惶惶不安?
所有善於積累財富的“攢錢女”都有必要更進一步,就像Lily說的那樣,“讓錢生錢”。基金是最容易嚐試的方式,可以將每個月的定期存款轉換成基金定投的方式,一年之後,你就能看到“投資”和“儲蓄”有什麼不同。年輕姑娘還可以考慮一些保障和投資相結合的保險,如人身健康方麵的保險。總之,越年輕越早投保,保險費就相對越低。作為女性,好好挑選一個全麵的險種,還可以在生育時享受保險回報。總之,很多保險分紅也很給力呢。
錯誤理財觀之三: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
漂亮的Eva來自外語學院,不但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把西班牙語學得很好。所以從大三起,Eva就做翻譯、做外語導遊,收入很不錯,自給自足是綽綽有餘了。爸媽高興之餘總提醒Eva要“理理財,存點錢”,Eva可聽不進去,雖然收入高,她是一點積蓄也沒有,賺到的錢都用來買高檔化妝品、名牌包、名牌鞋子和漂亮的衣服了。按Eva的理論,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重金投入把自己打扮成“名媛”是最有價值的,說不定就釣到個金龜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