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人物
“向曆史有個交代”
在少年白先勇的記憶中,父親有過多匹良駒,白崇禧的馬術留下過一些影像記錄,白先勇曾找到白崇禧騎在良駒“回頭望月”上疾速奔跑的照片。
赴台以後,白崇禧的坐騎變成了一輛老得不能再老的道奇汽車,白崇禧坐在上麵顛得搖搖晃晃地到“總統府”去上班。後來連司機陳義方都覺得沒麵子。
到台灣一定是這樣的待遇,這在撤台之前,白崇禧心裏就清楚的。但他要“向曆史有個交代”。
1949年12月30日,敗兵之將白崇禧從海南島起飛到台灣。此時,他從廣西帶出來的嫡係,已在經曆抗戰和內戰後,不剩一兵一卒,桂係整個都瓦解了。
自18歲參加辛亥革命至北伐時打到山海關,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他的命運一直與“民國”連在一起,直到最後被林彪趕出海南島,雖然有人勸他另辟他途,他還是選擇了去往台灣。
這一選擇就是他對曆史的交待:他反對蔣介石,也反對毛澤東;他沒有留在大陸,去台灣也不是選擇蔣介石,他到台灣,選擇的是他忠於的“民國”。
白先勇經曆了白崇禧赴台後備受冷遇的歲月,並將這一時期稱為白崇禧的“逆境”。
在台灣的17年裏,走到哪裏身後都有情治人員如影隨形,白崇禧曾憤慨地密函蔣介石詰問原由。隨後他也就平靜地對待這些了,看戲的時候,會給盯梢的特務們買上四張票。
白崇禧晚年時,白先勇已到美國上學。在尋訪白崇禧晚年時光時,白先勇聽到父親的老部下說,白崇禧一直按時參加國民黨的組織生活,開黨小組會(閻錫山退隱後是什麼都不做了,這樣的會閻錫山是不參加的)。但白崇禧還是定期和住在周邊的下級軍官們過組織生活。無論多麼平淡和常規的例行學習,他也從不缺席。白崇禧認為拿一天薪俸就得負一天責,他始終有組織和紀律性。
“父親就是這樣一位悲劇英雄,後來他在台灣沒落了,他的起、他的落,我都看到了”,白先勇認為白崇禧晚年命運即便成了悲劇,也並未懷憂喪誌,還是在為信仰堅持。
白先勇還記得,1954年陳誠競選“副總統”時,找白崇禧為他拉過票。國內戰爭時期,陳誠是參謀總長,白崇禧是國防部長,被陳架空過,兩人也有政見上的不同。陳、白二人在1946年裁軍問題上的矛盾蠻尖銳的,到台後,陳很受重用,來請白崇禧幫自己拉票。當選“副總統”後,他又被任命為“行政院院長”。
一天,陳誠來到他們家中,向白崇禧問策,自己該以何為重。白崇禧告訴他,副總統將來是要“接大位”的,應該“養體養望”。所以不應該接“行政院院長”,因為“行政院院長”是向立法院負責的,太操勞又要受立法院的指責,而這將會使他的聲望受損。在白先勇看來,陳、白交往,是那一輩人的風範和胸襟。
白崇禧的家族,源於一位叫伯篤魯丁的阿拉伯始祖,他還是位元朝進士。1937年,白崇禧以回教領袖的身份,倡導“十萬回民十萬兵”,召集穆斯林青年入伍抵禦外侮。1948年4月,李宗仁欲跟孫科競選副總統,白崇禧力勸無效後,投入了為李宗仁助選的工作,這一次回教代表的票都投給了李宗仁,李宗仁勝出。
1960年4月13日,在白崇禧的力促下,一座清真寺在台北新生南路落成。這是白崇禧晚年的精神歸宿。
是年,白崇禧72歲,距他離世,隻有一年半不到的時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