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有核國家需要改變核戰略,努力建立超越國家的組織來阻止核擴散。確實,有核國家推進無核世界的現實建構實質上就否定了美國的延伸威懾戰略,並要求所有有核國家都應公開不首先使用承諾。美國延伸威懾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不論敵國對美國本土或盟國發動核或常規進攻,美國都準備以核武器進行還擊;向盟國提供核保護傘,強調利用核武器威懾敵國。首先,考察核威懾用於懾止常規進攻的情況。清華大學李彬教授從理性分析的角度分析:由於核武器強大的破壞力,常規進攻所能夠獲得的利益通常小於因為承受核報複而損失的利益。因此,通常情況下,用核報複來懾止常規進攻是有效的。但在實際情況中,一些因素會使得上述的理性分析模型失效。兩個對峙的國家,由於存在著很多摩擦,一些小規模衝突會逐漸升級,用核威懾對付小規模軍事衝突是高度存疑的。因此,用核武懾止常規進攻的延伸威懾也是有疑問的。其次,考察核威懾用於懾止對盟國進攻的情況。美國引入“延伸威懾”的概念,承諾向盟國提供堅定和迅速的支援,提供“核保護傘”。這勢必美國卷入其盟國與別國的糾紛之中,而美軍的“延伸威懾”戰略迫使某些國家為了自存自衛而鋌而走險而尋求核武。當前,沸沸揚揚的朝核和伊朗核問題都與此有關。第三,考察國際組織阻止核擴散問題。防止核擴散,推進迅速深度核裁軍最現實的選擇是充分發揮聯合國現有安全機製的作用,加強核查機製和監督機製,對核不擴散機製破壞者實施公正有效的懲戒措施。
進一步推進無核世界建設的現實思考
在當前世界體係中,建構無核世界遵循國家間安全利益交易的理性博弈原則。
一是現實建構第一階段產生的安全效應。從上述分析來看,無核世界現實建構第一階段的努力較可能導致以下結果:
實現深度核裁軍。無核世界現實建構當前階段努力的一個最明顯的成果必然是以俄美為代表的深度核裁軍的實現。俄美計劃將核彈頭及運載工具的數量削減一半——削減至1500--1675個,而運載工具則削減至50(01100個。《進一步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問題諒解備忘錄》中還寫道,新的《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有效期將長達10年,前提是在這個期限內它不會被後續的條約代替。2009年9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峰會一致通過了美國提出的“無核武世界”的決議案(第1887號決議),呼籲各國致力於推動防擴散與核裁軍,為在全世界範圍內全麵消除核武器創造條件。
加強核不擴散綜合機製。由於世界各國在核安全問題上存在著共同安全利益,在實際的核安全合作中逐步形成由《核不擴散條約》、《全麵禁試條約》和《禁產諒解》構成的核不擴散體製。如果在無核世界現實建構當前階段美國國會批準《全麵禁試條約》,那麼它的實際生效指日可待。同時,《禁產諒解》的分歧焦點——禁產範圍和核查措施也有望在核查技術進步的背景下獲得解決,如此一來,“禁止裂變材料生產”的“斷源截流”工程的藍圖也可能變成現實。
形成低度威懾戰略共識。防止核擴散、推進核裁軍必須標本兼治,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實現各國的普遍安全。2009年3月16日“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國際委員會”谘詢委員會的報告書草案概要就建議美國討論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2009年聯合國安理會核問題峰會時提丘點主張,締造安全世界。其中強調核武器國家應放棄以首先使用核武器為基礎的核威懾政策,切實減少核武器威脅。
二是各國進一步考慮安全獲益。核武器作為保護國家安全的終極手段,現實地說,主要是為了防禦而不是為了進攻。因此,有關國家參與無核世界現實建構進程中,當涉及自身核武器的削減、銷毀時,都會從本國絕對獲益或相對獲益的角度,作出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