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措施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與各國政策法規的保障、強大的對外宣傳攻勢及教學質量體係保障措施密切相關。
一、完善政策法規,保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順利實施
許多發達國家往往以法案或政策形式把相關規劃和要求固定下來,使之上升為國家意誌,從而保證國際化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二戰後美國頒布了一係列法案和政策措施,如《富布賴特法案》、《美國新聞與教育交流法》、《馬歇爾計劃》、《國際教育法》等,推動美國高等教育持續朝國際化邁進。1974年,日本在《關於教育、學術、文化的國際交流》中正式提出“國際化時代的教育、學術、文化、體育等國際交流的基本方案”,為日本政府製定大學國際化政策提供了依據。法國通過語言培訓計劃、佩特拉計劃和伊拉斯謨計劃等政策推進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20世紀90年代後,歐盟同各國政府逐步協商統一歐洲高等教育體係,高等教育國際化取得很大發展。1998年,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四國發表的題為“建設和諧的歐洲高等教育體係之聯合宣言”(即《索邦宣言》),呼籲建設一個開放的歐洲高等教育區域,隨後提出了具體構想和進一步措施。
二、加大境外宣傳力度,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
許多發達國家通過在境外加大對高等教育的宣傳力度,促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英國政府每年多次訪問相關國家,英國文化委員會及多數高校在世界110多個國家設置派駐機構,開展留學生教育谘詢服務,舉辦教育展覽,擴大宣傳招收外國留學生。澳大利亞政府在世界設有loo多個辦公室,在50多個國家舉辦各種國際教育展活動,吸引海外留學生。德國的學術交流中心通過媒體、廣告、教育展等方式宣傳德國高等教育。
三、設立獎學金,有效吸引留學生
各種獎學金的設置也是吸引海外學生的重要手段。德國高校的獎學金,一般由德意誌學術交流中心提供,種類多樣,數額不一,每年資助人數約為6.5萬人,還設立了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獎學金項目。英國獎學金主要有政府獎學金、學術團體獎學金和高校獎學金三種,以資助海外學生和研究人員赴英研修。此外“海外研究生獎勵計劃”,總額超過100萬英鎊,用以資助優秀學生在英學習。澳大利亞1994年成立了國際教育基金會(AIEF),政府還撥出資金支持“大學麵向國外流動(交流)計劃”。
四、加強質量監控,保證高等教育質量
許多發達國家為保證高等教育質量,建有良好的質量保證體係。德國《高等教育結構法》相關條款對高等教育質量做出了明確規定,高校專業設置也有一套完善的認證體係,包括選擇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學校自評、專家組進校實地考查、認證機構發布評估報告、做出評估決定等,每過五年還須重新認證,因此德國新設立的國際專業及國際課程往往贏得外國留學生的青睞。英國之所以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高等教育輸出國,也源於其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視。英國政府製定了一係列文件和法律,如《教育改革法》、《繼續和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境外合作辦學實施準則》等,建立有效的質量保證體係進行監控。英國高校的經費分配同質量優劣相關,並與辦學費用掛鉤。英國政府同時重視遠程網絡教學,保持海外校區與遠程教育的質量水平。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促進了學術流動、文化融合和教育市場的擴大,對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教育體係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推動這些國家的教育現代化,加速了國際間文化的滲透與融合。但這同時也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如教育主權的侵蝕、文化的殖民與人才的外流等,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