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2 / 3)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動因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動因,是在整個世界日趨走向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等是其外部驅動力,而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是滿足其自身需求的必然選擇,則是其內部驅動力。

一、政治目的是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根本因素

冷戰時期,政治範疇的各種因素成為影響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主導力量,許多發達國家推行高教國際化都與其政治外交政策聯係在一起,視之為保持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其中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尤為突出國家政治安全利益,體現出維護國家利益、戰略需要與維護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1946年美國製定的《富布賴特法案》要求通過免費招收留學生等活動,以使美國在冷戰期間的霸權地位合理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美國先後頒布了《國防教育法》和《國際教育法》,加強了高校跨學科的區域研究,成立了外語中心以及設立國際研究與國際事務課程,以便更好地服務冷戰時期的國家利益。1991年頒布的《國家安全教育法》,明確要求美國的“學院和大學必須再次強調改進外語教學、區域研究以及其他國際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以實現美國未來的國家安全與經濟繁榮。2002年美國教育理事會發表的《超越“9·11”:國際教育的綜合國家政策》中就強調“增加留學生數量”,認為“目前美國大學校園內的50萬名留學生也給美國提供了教育下一代世界領袖——種無價的外交政策資產——的機會。”

二、經濟利益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直接因素

隨著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調整對外國留學生的政策以及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的減少,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點由援助與合作轉向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即朝著教育貿易的方向發展,由政治因素的主導轉變為更多地追求經濟利益。英國自1979年首先改變留學生政策,對外國留學生實施全額收費,以彌補辦學經費的不足。90年代初期通過吸收歐盟外(歐盟學生與本國學生的學費大致相同)留學生來增加額外的教育收益以彌補政府對高校的經費削減。80年代,英聯邦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也紛紛采取同樣措施。此後,美國、德國、法國和荷蘭等也相繼將留學教育和教育服務等商品化,謀取商業利潤。據統計,2000---2001年度,美國境內各大學共有547867名外國留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110億美元。

三、科技信息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物質基礎

隨著科技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網絡社會的逐步實現,終身教育、學習化社會的形成,教育網絡化將成為向知識經濟與信息化社會過渡的一個重要特征,從而加速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當代很多發達國家提供的跨校、跨地區、跨國度的學位課程越來越多,跨地區、跨國度的網絡虛擬大學受到很多國家和政府的關注。如德國的校園網站,以八種不同語言向世界各地發布德國研究和學習的信息。

四、文化多元融合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乃至衝突,是文化運行和發展的根本規律。一個民族的文化隻有在與外來文化或吸取或揚棄或衝突的不斷對話中,才能實現自身的更新和超越。隨著學術交流、海外辦學及留學人員的增多,這些因素有力地促進了不同國家學術團體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依存。作為文化重要載體的高等教育,通過國際化促進國際知識網絡的形成,加速國際之間文化的滲透與融合,提高人們對不同社會現象的理解與認識,具有繼承、傳播、選擇和創造文化的功能。

五、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要求高等教育國際化

20世紀80年代前,由於受政治、外交或國防政策的影響,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活動是由國家直接撥款資助,在國家或政府的直接主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屬於國家對外交流或外交政策的組成部分,國家或政府是實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體。8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為不同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開辟了廣闊空間,高等院校隨著自主權的不斷擴大和市場機製的引入,逐漸成為國際化的主體。為了延續甚至強化自身高等教育的優勢資源,培養知識創新的後備力量,高校開始根據自身特點製定相應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快了向發展中國家推廣其教學模式及資源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