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化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這種國際化體現為學生與教師的國際流動、跨國高校間學術項目的合作、國際化課程開發與人才培養等形式,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優秀人才的必要手段。教育國際化加速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有助於增進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了解,從而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作出貢獻。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麵,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教育觀念國際化
這是從全球視角出發來認識教育的本質和作用,認識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問題,一是指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使其能夠在國際文化背景下充分溝通思想。二是指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掌握將來在國際社會中工作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美國是最早推行教育國際化的國家,二戰一結束就頒布了《富布賴特法案》,明確規定將出售軍火物資所獲外彙用於國際教育交流。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教育國際化更多是出於“充當世界領導的要求”,70年代中期後則把培養“全球意識”視為保持美國國際經濟競爭優勢的戰略措施。日本政府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意識到,“以國際化觀念進行教育改革是關係到我國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1965年的教改谘詢報告《理想的人》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日本人。堅持大學的開放性是法國政界和教育界的共識,認為唯有高等教育才能夠在歐洲範圍內為法國培養精英奠定堅實基礎。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中增加了國際化內容。
二、人員交流國際化
人員交流國際化包括學生的國際交流和教師的國際交流兩部分。學生的跨國流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二戰後美國大學的國際交流空前活躍,一些大學率先實施海外學習計劃或設海外分校,如弗吉尼亞大學的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葡萄牙語係試行了春季學期計劃,讓學生住進西班牙巴倫西亞居民家中,結合西班牙文化、文學、風土人情接受西班牙語教學。美國和西歐國家之間以師生互換形式為主的國際交流活動極為頻繁,來自歐洲的旅美大學生人數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居世界各大洲首位,80年代以後讓位於亞洲居第二位。全世界約有13的留學生集中在美國高校學習。2003年北歐各國政府資助大約53000名北歐學生前往西歐、北美以及亞洲和大洋洲學習,同時也有近70000名國際學生前往北歐學習。與此同時,美國高校教師常利用學術假期到外國大學考察研究,而每年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外國訪問學者也有數萬人。
三、課程設置國際化
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在課程中增加國際化內容至關重要。國際化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國際化和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中的生存能力。美國自1966年頒發《國際教育法》後,涉及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民族等內容的國際教育活躍起來,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國際教育等國際意義的課程受到學生歡迎。此後,歐盟和日本等有關院校開始大量開設有關國際交流、文化比較和海外研修等課程。20世紀90年代是各國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大發展時期,不僅國際化課程的數量和比重迅速增加,而且成為實現國際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手段。使用英語教學、開設廣泛多樣的國際化課程、鼓勵學生和教師出國學習和授課、建立相互認可交換的學分和學位等製度在歐洲高等教育市場變得越來越重要,課程國際化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邊緣逐步走向核心。
四、交流與合作國際化
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形式多樣,如參加跨國合作研究,以課題為中心召開國際研討會,開展校際之間的合作交流等。美國高校重視與國外同行開展國際合作,如聯合辦學、共同開發項目等。英國政府和高校還通過與國外教育機構合作辦學積極開拓境外教育市場。德國高校在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及社會機構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麵積極鼓勵本國學生到國外留學,另一方麵建立與外國接軌的學位體係。澳大利亞多數高校都推出國際合作教育項目。北歐各國高校非常注重與國外高校的合作辦學,形式包括交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科研人員相互交流、製定課程統一標準、英語教學、學分互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