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體製的建立是以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為起點的,這次會議於1972年6月5日至15日召開,是由聯合國主導的第一次以環境問題作為議題中心的全球會議。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和籌建的環境規劃署日後都成為國際環境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環境體製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國際環境體製通過其規則,決策程序和項目規劃等措施對體製參與者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具體到斯德哥爾摩會議當中,則是《人類環境宣言》和環境規劃署對中國環境治理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
《人類環境宣言》的有效性
作為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所達成的最後共識,《人類環境宣言》中最重要的內容包括四個部分:明確人類必須保護自然環境,確定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強調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應該統籌安排多項保護。其中最具有可行性的是“確定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和“強調國家之間的合作”這兩項。
《人類環境宣言》的第17條指出:“必須委托適當的國家機關對國家的環境資源進行規劃、管理或監督,以期提高環境質量。”這強調了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責任。雖然《人類環境宣言》是一份沒有強製力的文件,但是中國卻認真履行了第17條的建議。中國在這次會議之前並沒有專門的政府機構負責環境治理,但是會議結束之後的第二年,即1973年8月5日至20日中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1978年,關於環境保護的一項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止汙染和其他公害”第一次被寫入了中國憲法,第二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便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隨後中國進一步采取了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1983年國務院宣布保護環境成為了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1984年中國國家環保局成為了國務院獨立的局級單位,而2008年在大部製改革中環保總局更是升級為國家環保部。
《人類環境宣言》篇幅最多的部分便是強調如何處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著重強調了在環境治理中發達國家應該給予發展中國家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同時維持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繼續推進,這些構成了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認知態度的基礎。以中國簽署《蒙特利爾議定書》為例:1987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主持下,部分成員國簽署了針對地球臭氧層不斷遭到破壞而製定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在《議定書》的討論過程中,中國政府認為這份文件沒有體現出發達國家是排放CFCs造成臭氧層耗減的主要責任者,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要求不公平,所以當時沒有簽署這個議定書,但是中國並沒有一味反對已有的議程,而是尋求讓議程改變從而使自身融合進去。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下,1989年5月赫爾辛基締約方第1次會議之後,聯合國規劃署開始修改議定書的部分內容以適應各國的不同需求。1990年6月,在倫敦召開的締約方第2次會議通過了《議定書》(修正案)。這次會議確定了建立多邊基金條款,即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用於其國內減排行動,同時規定了發達國家以優惠條件向各國轉讓環保技術。這樣充分滿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締約方第3次會議上,中國正式加入了《議定書》。
從中國環境治理的角度而言,《人類環境宣言》給予中國的不僅僅是對於環境問題的全新理解,也同時讓中國明白了環境的治理方向和治理方法:在國內必須逐步加深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加大對環境問題的治理力度;而在國際上則必須與他國展開合作,必須與發展中國家一起,為爭取自身的利益做合法鬥爭。從這些層麵上來看,《人類環境宣言》對於中國的環境治理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進作用、
環境規劃署的有效性
作為專門性的國際組織,環境規劃署的製度形式屬於“委托代理”,雖然仍以民族國家為基礎,但其具備了一定的權力能夠對成員國進行約束。這種權力對於其有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借鑒約瑟夫·奈對於國際體係的研究,這種權力主要體現來源於兩個方麵,第一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結構,也即其內部的權力分配;第二則是環境規劃署的行為,即其與成員之間展開的互動。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環境規劃署的結構能夠決定其行為,而其行為又能夠反過來影響環境規劃署的結構。
環境規劃署包括理事會、環境基金及秘書處等三個部分,並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理事會中發展中國家占據多數。西歐及其他國家僅僅占據13席,而主要發展中國家地區如亞洲、東歐、非洲、拉美卻占據了45席。這在國際組織中是非常少見的。發展中國家數目占據多數有利於其在製定決策進行表決時處於優勢地位,保護自身利益。再加上規劃署總部設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是聯合國係統內僅有的兩個將總部設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機構之一。2、環境基金正是為兌現《人類環境宣言》而設立的,其捐款主要由各成員國完成,但是發達國家的捐助占到了總量的大部分。以2006年的數據為例,前20名最大的捐助國均由發達國家所組成,其中英國捐款達到了787萬美元,美國則是575萬美元。全世界總捐助額達到了1億7800萬美元,而前20名發達國家的捐助額就達到了1億6800萬美元。雖然發達國家捐助數目依舊有限,難以彌補環境規劃署日益增大的財政支出,但是其捐助額占總數的比例還是達到了95%以上,基本兌現了其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