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環境規劃署在結構上設計得較為合理,對中國而言,這種結構設計也使中國對環境規劃署的認同感較為強烈,參加了自其成立以來所有的理事會會議,1976年中國便派駐代表在內羅畢成立聯絡辦公室,成為少數在內羅畢設立聯絡辦公室的國家之一。同樣,在具體行動中環境規劃署也一直支持中國的環境治理。
一、幫助中國展開防沙化行動。為給予中國必要的幫助,環境規劃署在中國召開了三期防治沙漠化培訓班,對中國防沙化工作產生積極影響。中國政府開展了以防沙治沙為目的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和北京圈防沙治沙工程,還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防沙治沙的法律——《防沙治沙法》,標誌著中國防沙治沙工作納入了法製化軌道。
二、勸說中國加入全球環境監測係統。這個係統根據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於1974年成立,收集、分析和評價各種環境狀況變化因素的數據和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所曾經曆的變化情況。在與環境規劃署多次的協商之後,1979年4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參加全球環境監測係統,並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沈陽、廣州等城市設立了聯絡點。這些城市采集的數據不僅對於中國的環境治理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有利於環境規劃署監測全球範圍內的環境變化,中國的參與對於全球環境監測係統的完善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三、資助中國環保出版事業。1983年9月5日中國與環境規劃署聯合出版的中文季刊《世界環境》開始發行,該刊由環境規劃署資助,已成為中國國內有關於環境保護非常重要的一本雜誌。從1988年開始環境規劃署還資助中方出版英文版的《中國環境報》,麵向世界各地發行,它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國家級環境保護報紙。198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中國環境報》銀質獎章,以表彰其在中國普及環境意識、促進中國環保事業上所做出的突出貢獻;1987年,《中國環境報》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500佳”榮譽稱號。
四、獎勵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環保人士及環保組織。從1987年開始,中國開始參加由環境規劃署組織的全球500佳評選活動。該項活動每年從世界各地評選出100個對環境保護有特殊貢獻的個人或群體,通過表彰他們的先進事跡來推動全球的環境保護運動。截至2002年,共有25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個人或者集體獲得殊榮。
五、支持中國簽署各種國際環境公約。環境規劃署在促進各國參與全球環境公約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也在其推動下,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止荒漠化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安全使用化學品公約》等。這些條約不僅使中國參與到全球環境治理的過程當中,也約束了國內的環境治理行為。
《人類環境宣言》和環境規劃署的有效性在中國都得到了正麵的驗證,這對於當時處於環保初級階段的中國有相當的推動作用,而“覺醒”的中國反過來也促進了全球環境治理的工作,有效支持了《人類環境宣言》的逐步實現和環境規劃署相關工作的開展。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的兩大成果為中國的環境治理開辟了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