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戰與機遇相生共存:中美新能源合作的新趨勢(1 / 2)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將新能源作為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美兩國積極開發本國新能源,並在新能源方麵展開了一係列合作,這不僅對兩國關係和雙邊利益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將深刻影響全球新能源的發展。

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中美兩國政府的共識

首先,大力發展新能源是當今美國政府的執政重點。美國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麵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一旦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整個經濟實現增長模式的轉變。美國總統奧巴馬高舉“變革”大旗人主白宮,他將發展新能源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其2009年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涉及新能源的部分高達500億美元。其中100億用於智能電網的建設,為新能源並入(火)電網創造物質條件,其餘400億全部用於扶持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另據《美國新能源》報告顯示,發展新能源能在未來10年內節約石油量要多於目前從中東地區和委內瑞拉進口的石油總量;預計到2015年前,將有100萬輛美國本土產的充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投入使用。可見,美國政府新能源政策導向是十分明確的。

其次,大力發展新能源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共識。經過近30年的研究和開發,中國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麵取得顯著進展,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2008年底,中國新能源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超過9%,全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324.22萬千瓦。太陽能領域更是出現跳躍式發展,截至2008年底,中國光伏電池產量達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4月初,中國財政部發布對新能源等項目申請指南和補貼細則。其中,補貼政策明確了單晶矽、多晶矽和非晶矽三類技術的補貼範圍,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建築領域投資光伏發電的熱潮。此外,中國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氫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得到了較大發展。目前,中國不斷出台相應價格政策及扶持政策,正在製定國家新能源發展的專項規劃,為在新曆史時期進一步發展新能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美在新能源合作方麵麵臨的挑戰

由於中美兩國的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兩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政策、態度和出發點也存在差異,這使雙方合作麵臨著一定的挑戰。

第一,技術轉讓糾紛日漸增多。有關新能源核心技術的問題已經成為中美之間在新能源領域合作的障礙。新能源是人類的又一次新技術革命。但中國新能源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許多高技術材料和設備仍依賴進口,一些核心、關鍵、前沿技術尚未突破。目前,中國希望從美國進口新能源技術。然而,一方麵,美國技術出口管製體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雙方合作。美國的新能源技術以“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限製向中國轉讓。另一方麵,美國極力推動技術轉讓的完全商業化,高價向中國出售設備謀取超額利潤。而中國則主張美方應考慮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以優惠的條件向中國轉讓新能源新技術。

第二,征收“碳關稅”的可能性極大。“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進口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美國提出征收“碳關稅”的行為不利於雙方的新能源合作。雙方在此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相關貿易摩擦增加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國新能源合作。美國眾議院2009年6月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其中包括所謂的“碳關稅”條款,即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汙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製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由於目前機電、建材、化工、鋼鐵等高碳產業占據了中國出口市場一半以上的比重,如果開征“碳關稅”,短期內必然會對上述行業造成嚴重負麵影響。並且,按照技術互換協議條款規定,如果中國想在風能等高新科技領域獲得美國免費的技術支持與援助,就必須接受美國的減排標準,這就相當於同意美國針對中國進口企業征收碳關稅。從目前來看,中美兩國就此問題仍在博弈之中。可以預見,“碳關稅”恐將成為兩國未來在新能源合作上的最大爭執點。

第三,相互信任有待增強。中美兩國的互信交流機製始終處於不穩固、不健全甚至某些時期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這就導致雙方對合作的相對收益非常關注。反映在新能源領域最突出的表現是美方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在中美和平利用核能方麵的合作中一直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