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銀行“暴利”之爭看金融改革(1 / 3)

產業聚焦

作者:

近期“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 吳敬璉提到:“目前在財稅體製,在金融市場形成,在法製國家的建設,教育、科研體製等等方麵都積累了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前幾個五年計劃和五年規劃的經驗,這些改革都勢必會遇到種種既得利益或者是意識形態等等方麵的阻力。”

從這輪有關銀行“暴利”的爭議中,我們已明顯感到了這股阻力。

自有銀行家坦言“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說”開始,銀行利潤問題備受輿論拷問。開始主要是網民,接著是專業媒體,最後專業學者、專業官員參加論戰。大家一直沿用的“暴利”一詞,最早應來自網民。正如周小川行長所言,說“暴利”有點過分。

什麼是“暴利”?20%的ROE?或是200%的ROE?亦或是ROE長期地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幾倍?

其實,就本人而言,也並不同意使用“暴利”這個詞,但對於社會上用這個詞卻可以理解,因為這裏麵包含著更多的是感情色彩,即公眾對金融改革不到位、對存款負利率、對壟斷、對服務的不滿,而非一個簡單的數量界定。

銀行業的利潤率是否偏高?

在一個較大的市場經濟體內,比較行業的利潤高低,不是看資產收益率(ROA),也不是看利潤增長率,最科學的是比較當期淨資產收益率(ROE),即資本利得。也就是說投資一元錢,各行業能純賺多少。借用中國銀行業協會楊再平副會長的數據,2004-2010年,中國銀行業ROE在15%-20%之間,遠高於老百姓一直詬病的石油、煙草等壟斷行業;2011年ROE超過20%,略低於煙草但高於石油。其實在我看來,無須測算我國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也無須知曉其他行業的利潤率具體是多少,僅從大量國際資本、國內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都千方百計、哭天喊地地想進軍中國銀行業這一現象看,投資什麼最賺錢,大家已心知肚明。

為什麼2011年人們關注銀行利潤?

自2003年改革後銀行業ROE就比較高,一直是個大家向往的賺錢行業。但為什麼2011年人們才開始詬病其暴利呢?

原因有二:一是自2002年到2008年,中國宏觀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2009-2010雖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四萬億投資作用,中國實體經濟部門總體狀況不錯。你吃肉,我也能喝點湯,相安無事。二是2011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發展受到製約,企業虧損、倒閉增加;通貨膨脹加劇,負利率現象嚴重,居民購買力不斷下降。但銀行卻利用緊縮之機直接提高或變相提高貸款利率,收取各種費用,民間融資泛濫並出現風險。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受到質疑,同時銀行ROE仍保持高位並繼續提高。銀行業與實體經濟反差巨大、呈冰火兩重天之勢,你繼續山珍海味,我卻餓肚子,爭議自然出現。

銀行業ROE高的根本原因?

用銀行業利潤增長的原因來替代解釋銀行業“暴利”即ROE高,是明確的偷換概念,如宏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改革開放等。在一個資本自由流動的經濟體內,行業利潤率最終會向社會平均利潤率收斂。一個行業的ROE較長時間遠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存在資本流動的障礙,或是技術壁壘,或是行政壁壘。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鼓勵技術進步,所以技術壁壘帶來的“暴利”很少有人指責。如人們對喬布斯、馬雲、姚明等隻有羨慕,沒有嫉妒恨。但行政壁壘帶來的“暴利”則不同,它明顯不公,會導致尋租、腐敗、低效等一係列問題,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人們總在聲討。

應當承認,銀行ROE高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如筆者曾考察過的民生銀行“商貸通”、北京銀行“小巨人”、漢口銀行的科技金融“投融通”、貴陽銀行的市民特色服務等,均具有很多創新內容和技術含量,因此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再如,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與國家開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合作的課題研究中,我們也了解到這些銀行在發展規劃、公司治理、業務拓展等方麵的確成績不菲,並有不少“獨門秘笈”。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銀行業也存在較高的行政壁壘,體現為管理層麵的機構審批、準入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