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州金融改革三大亮點(2 / 2)

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探索建立規範便捷的直接投資渠道

亮點:目前溫州在海外有80多萬僑民,溫州具有個人境外直投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隨著境外直投提上議程,擁有上萬億元可調動資金的溫州民間資本將擁有“走出去”的合法途徑,進一步開拓實業投資空間。溫州資本從輕工業等實體領域發展,完成了初步的資本積累,然而隨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企業平均毛利率不足10%。在這種情況下,試點推動個人資本經過綠色通道“走出去”直接投資能夠規避人民幣彙率變動風險,有利於民間資本把握全球商機,在海外建立公司,從而減少中間環節與外圍商圈接軌,也有助於國家推進外彙管理製度改革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兌換試點積累經驗。

風險:在外圍經濟處於低穀的情況下,國外資產價格較低,民間資本兼並收購品牌企業、研發機構能夠幫助其拓展投資多元化。然而體量龐大的民間資本一旦出境,其真實流向很難得到有效監管,也會帶來大量資金外流的風險。同時民間資本對投資機會的識別能力和管理風險的能力十分薄弱,對海外法律法規、金融產品了解的人才急缺,投資選擇不當也可能導致風險加劇,導致其重大損失。清科研究中心建議在自身投資理念並未成熟的情況下,借道私人銀行業務、專業第三方理財業務,通過專業人士把關出海狩獵更為保險。

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依法合規開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及技術、文化等產權交易

亮點:在2011年上半年的民間借貸風波中,部分企業發生資金鏈斷裂,急需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因此,搭建吸引民間資本與產業投資對接平台至關重要。產權交易所作為場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已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部分。政策出台有利於進行金融業務創新,實現產權流動,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

風險:首先,溫州中小企業多以製造業為主,缺乏較高技術含量、創新性較強的企業,目前可供產權交易的達標企業不多、種類不夠豐富、交易存量不足。其次,目前國內產權交易所亂象叢生,交易標的物定位混亂,各交易所各自為政,未能形成統一的、相互聯係的穩定的場外交易市場。2011年11月,國務院下達《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各類交易所交易品種大麵積跌停。2011年12月,文化部網站發布了《關於加強藝術品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發【2011】55號),國內文交所也在對其業務模式進行探索和轉型。在溫州金融改革中,建立健全產權交易所的運作規則和信息披露製度,製定合理的基礎規則和操作標準成為改革的首要任務。

(作者單位:清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