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新之道(3 / 3)

目前,開發區已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服務體係。成立了專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服務機構——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開發區分中心,開設“綠色通道”,為人才提供“一站式”、“個性化”、“專員製”服務。每年設立1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來激勵和保障高層次人才到這裏創新創業。

截至目前,開發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20萬人,其中兩院院士20餘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30餘名,擁有正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300多人,大學學曆以上人員近10萬人。認定了六批共168名開發區海外高層次人才,其中27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37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17人獲得北京市留學人員擇優資助項目,10人獲得北京市留學人員創辦企業資助。2011年,開發區還被中央組織部正式批準建設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1+1>2”

2010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大興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的戰略決策。兩區的融合實現了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大興區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優勢,開發區充分發揮品牌、政策、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優勢,攜手建設北京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

在發展規劃上,在全區範圍進行合理化布局,形成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產業發展主體平台,帶動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新媒體產業園、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軍民結合產業園、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園、新空港產業園等六個專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形成了“一區六園”的產業發展格局。

建立了聯合招商工作協調機製,成立聯合招商工作團隊,以“北京·亦莊”為品牌進行統一招商,有利地促進了項目引進工作。新區融合發展以來的兩年多時間,吸引投資總額約120億美元,大大加快了引資速度。

融合有力拓展了開發區產業發展空間。自開發區12平方公裏擴區工作啟動之後,僅僅用了50天時間,就完成了12平方公裏內的18個村搬遷任務,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區速度和拆遷精神。空間的拓展有效提速了產業發展。目前在12平方公裏拓展區上,北京奔馳首個海外發動機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已經落戶開建。

與此同時,開發區為大興區 勞動者到開發區就業開啟了“直通車”,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區的“一點多線”式放射狀就業通道。2010、2011兩年,就有15000多名大興區勞動者到開發區就業,有力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兩年來的融合發展成果,達到了‘1+1>2’的預期目標,也充分證明了市委、市政府關於兩區行政資源整合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張伯旭主任對此感觸頗深。

張伯旭主任表示,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突破之年,也是新區一體發展的關鍵之年,做好全年各項工作至關重要。在產業發展方麵,開發區將鞏固提高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生物醫藥及裝備製造四大支柱產業,支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文化創意三大先導產業,配套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創新服務業、都市產業三大支撐產業,形成“四三三”的產業格局,力爭在“十二五”末實現工業總產值增長2倍以上,超過8000億元,全市占比達到40%,為首都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騰飛做出更大的貢獻!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供圖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