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三高兩低”的產業目標,開發區在產業發展措施上突出產業鏈招商和集群化發展。即:通過引入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項目,不斷完善上下遊產業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目前,已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0多家企業在亦莊投資發展,其中包括75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108個項目,以及一批優質內資項目。基於這些重點項目,北京亦莊成功打造了若幹產業集群,形成了“北京創造”品牌的集群效應。
一部手機——以諾基亞為龍頭的移動通訊產業集群;一塊屏——以京東方為龍頭的顯示器產業集群;一個芯片——以中芯國際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一輛車——以北京奔馳為龍頭的汽車製造產業集群;以及以拜耳為龍頭的生物製藥產業集群,以SMC、ABB為代表的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以GE為龍頭的醫療設備產業集群和以雲基地為代表的雲計算產業集群。
開發區目前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汽車、裝備製造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北京市的比例分別達到50%、48%、22%和17%。
“創新驅動”組合拳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發區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僅提出了科技強區戰略,還全麵實施了“大旗艦”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台升級工程等科技強區八大工程。
“這些工程的實施,其根本意義不在於撥付多少扶持鼓勵資金,而在於整合創新資源,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服務環境。”大興區委副書記、副區長,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伯旭表示。
基於這樣的理念,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打出了一係列“創新驅動”組合拳:
為培育創新型小企業,建設了彙龍森科技園、北工大軟件園、生物醫藥園等一批專業孵化器,聚集了400多家擁有核心技術、高成長性的初創企業;
為推動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立了軟件聯盟、抗體聯盟、生物技術研發服務聯盟、雲計算聯盟、診斷試劑聯盟、高技術服務業聯盟(鋼鐵行業)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技術聯盟”,引導企業占領技術價值鏈高端,贏得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為提高專業服務水平,建立了企業創新信息服務數據平台、專利服務平台和8個獲得國際、國內權威機構認證的檢測服務機構;
為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建立了以股權投資、風險投資、融資擔保和上市培育4類業務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務體係,探索出“政府主導,企業操作”的投資管理模式。
自2008年出台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政策以來,共支持了426家企業的636個項目,支持資金達4.6億元。目前,開發區企業承擔了國家、北京市級科技項目300多個,獲得財政資助超過15億元。
科技強區戰略帶動了企業創新活動,2011年1-10月,區內企業共申請專利1608項,同比增長超過30%。目前,開發區內64家企業的243種產品被認定為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區內有國家、北京市級研發機構111家;北京市專利引擎試點企業已達185家。高技術產業已成為推動開發區可持續、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
創新離不開人才
多年來,開發區一直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始終將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放在促進開發區高端產業發展的優先地位,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以及創新人才推進工程、海外人才引進工程等十項人才工程,著力打造“北京·亦莊”人才品牌。
開發區確立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體係,共頒布20多項人才政策和措施,支持各類人才在開發區創業和就業。同時,建立了立體化的人才開發體係。開發區目前共設有10多家博士後工作站,4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建立了一整套資源共享機製,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