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名的裘德》中淑的人物形象透析哈代的婚戀觀
文學評論
作者:魏欣悅
摘 要:《無名的裘德》是哈代最後一部悲劇性愛情小說,是哈代小說創作的終結,也是哈代小說創作藝術的成熟代表作。以裘德、艾拉白拉和菲勞孫,淑的婚姻悲劇貫穿整部小說。本文透析淑這一人物形象,通過對她的叛逆性、思想性和軟弱性分析,從而領略在維多利亞背景下哈代的婚戀觀。
關鍵詞:哈代;《無名的裘德》;婚戀觀
《無名的裘德》是哈代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哈代善於運用愛情與命運這一主題烘托人物,從而揭示人類的軟弱,試圖打破社會的束縛。福斯特說:“他(哈代)在極高處構思他的小說,這些小說必須是悲劇或者悲喜劇,其分量沉重得必須落地有聲——他的人物都是陷入各種不同的陷阱中的困獸,最後都是手足被綁任人宰割,處處都是對命運的強調”(Foster 76-77)。
而哈代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國力最強盛的時期,號稱“日不落帝國”,尤其是科技工業的發展。維多利亞人信仰科學技術,對於工業革命充滿看樂觀和信心。社會的繁榮昌盛有利於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 107)。也就是說,維多利亞當時的社會背景包括宗教、習俗、道德及婚姻觀會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從這不難看出哈代的思想觀念受其影響,正是由於這樣的思想融合,哈代提出自己的觀念,並對維多利亞時期的婚姻觀提出質疑和反抗。
維多利亞時期對於婚姻的觀念是:“婚姻是上帝賜予有德行的人的一種獎勵。而離婚、外遇、婚外性關係之類,在維多利亞時期都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所以哈代敢於向傳統婚姻道德觀念提出挑戰是難能可貴的。他公開宣稱,如果夫妻間沒有正真的愛情,就應該解開聯結他們倆的婚姻紐帶,強加於人的隻能使人痛苦,造成悲劇”(張中載 49)。夫妻是“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由於基督教對英國整個社會精神領域的巨大影響,當時英國的婚姻法對離婚條件限製甚嚴。1857年頒布的《離婚法案》明確規定:男女雙方除配偶去世可以再婚外,一般不準離婚。如丈夫提出離婚,必須證明妻子與別人通奸;如妻子要與她的犯通奸罪的丈夫離婚,她不僅要拿出這方麵的論據,而且還需要另外一份證明,即證明丈夫對她施暴或遺棄她。哈代對這種根本不考慮當事人的幸福的婚姻製度深惡痛絕。徐蘇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維多利亞時期有著明確的規定,當時中產階級家庭的妻子的責任是:第一、服從並滿足丈夫性和其他方麵的需求;第二、保證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發展;第三、家務勞動”(徐蘇 183)。能看得出來,當時女性的地位的低下,這種規定顯現了維多利亞時期女性在家庭中角色和地位,這種不公平為社會埋下了根源。在這一時期,女性的貞潔尤為重要,“無論愛情的吸引力是多麼的強烈,戀愛時期雙方是多麼親密,丈夫和妻子都必須遵守結婚後才能行夫妻之事的社會習俗。”而哈代的小說都涉及女性的戀愛和婚姻,在《德伯家的苔絲》中對苔絲私生子進行了探討,對苔絲被玷汙,作者對亞雷充滿了憤怒,對苔絲則加以同情,認為女性被迫的婚前性行為和被玷汙而導致的“失貞”是值得同情、理解和寬容的。而這一點卻與當時社會婚姻道德觀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導致了當時不少評論家對《德伯家的苔絲》的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進行了批判。而《無名的裘德》這部小說也是如此,“哈代晚年創作的小說中婚姻及主人公對婚姻的態度往往構成小說的主題,婚姻形態是社會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受社會的經濟結構、生產、文化發展水平的製約。哈代通過人物以及社會對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來歌頌人們對幸福的愛情生活的追求,來揭示人的內心世界,來鞭撻破壞、扼殺人們幸福愛情生活的社會”(張中載 47)。裘德與淑的悲劇正是其反映,淑一直生活在糾結與矛盾中,個性的叛逆與軟弱、思想上的掙紮,無一不使她走向悲劇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