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息調節得當
演唱藝術的核心是氣息,對聲樂而言,氣息在演唱中地位非常關鍵。在歌唱發聲方法中,呼吸起決定作用。中國古代的聲樂理論說: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歌者,先要學會調節自身的氣息。並指出:“聲音依靠氣息來傳遞,氣息是發聲的源泉,它在發聲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調節氣息的方式對音色、音樂表現力起著決定作用。歌唱者的氣息均勻、穩定、音色控製得好,其聲音也必定舒展連貫。當演唱時,優秀的歌者要提高調控呼吸水平,讓其處於穩定、均衡的狀態,氣息對聲帶形成溫和、輕緩、集中的衝擊力,保持氣息的連貫性。例如演唱者自身的胸腔、腹部、喉部處於放鬆狀態,頭的位置保持穩定,聲帶閉合自然震動,其所發出聲音的音色就優美舒展。
2、咬字清晰準確
咬字就是演唱者發音吐字,將字的聲母和韻母清晰地拚出來,咬字是歌唱者必備技巧之一。每次唱歌前歌唱者都要進行練聲,為接下來演唱歌曲的吐字做提前準備。唱歌時必須清楚、準確地將每個字的頭音、腹音、尾音清晰的唱出來。歌曲演唱中如果出現字音不清晰,就會極大程度影響歌曲演唱的美感,影響音色美,嚴重影響欣賞者的審美情緒。作為合格的歌唱者必須做到在歌唱中吐字清晰、聲灌滿堂。
3、 情感充沛高漲
聲樂演唱中演唱者的情感狀態影響著演唱效果,情感狀態是演唱者真實感受,是在作品藝術風格、人物形象基礎上,心中激發出的情感狀態。表演者把握好此種情感狀態,以情感輔助嗓音器官發音。演唱者情感理解把握透徹,傳達出的情感聲音就迷人。莊重嚴肅的歌曲,寬厚、沉穩的嗓音音色更能烘托氣氛,悲痛憂傷的歌曲,嘶啞、渾濁的嗓音音色更能抒發情感。演唱者應把握“情”與“聲”合理運用,使自身情感符合藝術情感,以激發出恰當的嗓音音色。發聲手段與音色效果有機融合,把音樂作品中的內在情感準確地傳達出來,科學合理運用藝術表現方式,全麵掌控情感宣泄,使作品的情感風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把樂曲詮釋得完美。
4、形成音色共鳴
“共鳴”是物體因振動而發聲,影響到其他物體或其他物體的空間,引起同時震動而產生的共振現象。共鳴也是重要的歌唱技術,是美化音色的關鍵。人的聲音是由基音和泛音組成的。基音來自於聲帶振動,發音很小。泛音就是共鳴,聲音比較大,頻率比較高。泛音的形成,由它在頭腔、鼻腔、咽腔、胸腔等多個共鳴腔內的共振所致。發出不同聲音的音色,是運用不同的共鳴部位。共鳴大致可分為:頭腔、口腔與胸腔共鳴三種。鼻腔共鳴涉及到鼻竇、鼻咽腔、鼻腔等多個部位。若運用得當,演唱者頭部會感覺到振動,聲樂理論中稱之為頭腔共鳴,讓音色盈潤,透著一種厚重的金屬感。口腔共鳴涉及到喉腔、口咽腔與口腔等部位,為中音區的演繹提供有力支撐。口腔共鳴使聲音音色明亮清晰,是咬字清楚的部位;胸腔共鳴涉及到肺部、支氣管與氣管等部位。演唱低音多依賴於胸腔共鳴,以其他腔體為輔。胸腔共鳴使聲音音色渾厚有力。靈活掌握調節頭腔、口腔、胸腔的共鳴技巧,是打造豐富音色的基礎。(作者單位:黑河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