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隱喻理論研究綜述(1 / 2)

隱喻理論研究綜述

語言文化

作者:王巍峰

摘 要:本文簡要概述了隱喻研究在西方和我國的發展過程,並以2000年至2014年CNKI收錄的隱喻研究文獻為源數據,簡要分析了15年隱喻研究情況,並探討了出現如此趨勢的原因,最後對諸如政府工作報告等政治語篇的隱喻研究發展趨勢做出了一定預測。

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隱喻研究;上升

隱喻理論研究源於古希臘, Aristotle被稱為隱喻研究的第一人。新時期以來,隱喻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隱喻分析被應用於諸多領域,如政治、人類學、經濟、教育、哲學、心理學等領域。

鑒於隱喻研究的廣泛性,筆者以政治領域為例,將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探析對象,試圖對2000-2014年CNKI收錄的論文進行簡要綜述。

一、國外研究情況

西方的隱喻研究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300年至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修辭學階段,代表性觀點為Aristotle的“比較論”和Quintilian的“替代論”。亞氏認為,隱喻是兩種事物相似性的比較, 隱喻是用來修飾,並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吸引力。Quintilian把隱喻界定為“用一個詞去替代另一個詞的修辭現象”,他曾表明語言必須具有較強的力量,運用隱喻恰恰可以達到提煉語言的效果,隱喻就是語言的裝飾品。

第二階段被稱為語義學階段,時間跨度為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研究角度主要是邏輯學、哲學和語言學。無論從研究人員數量還是從研究成果來說,20世紀都是隱喻研究極其重要的時期。1936年,英國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Richards首次提出“語義互動”理論,突破了古典隱喻理論的束縛。他認為,隱喻是在一定述謂過程中由於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語義變化現象。1962年,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Black對“互動論”進行了修正。Black認為隱喻中兩個詞項或概念的相似點並不一定都是預先存在的,而是通過互動創建的,同時指出了在隱喻建構和理解中語境意義的作用,這使得隱喻本質的探究邁出了一大步。

第三階段為多學科交叉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來,隱喻的多學科交叉研究風生水起。美國哲學家Johnson稱70年代後期為“隱喻狂熱”時代。1980年,Johnson和美國生成語義學家Lakoff聯手推出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該著作的出版具有劃時代意義,它從認知角度全麵、係統地對隱喻的本質進行了闡發,提出了概念隱喻,標誌著認知隱喻研究的全麵啟動。

二、國內研究情況

我國對隱喻的研究始於先秦時期的經典著作和諸子百家作品,如《詩經》中的“賦比興”中的“比”,這應算是中國隱喻研究的起點。受西方隱喻理論的影響,我國成規模的隱喻研究肇興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繁榮於90年代。林書武是引入認知隱喻理論的第一人,他在1995年在《國外語言學》(第三期)中對《隱喻和相似性》(Hirag and Radwanska Williams)作出評價。束定芳在1996年在《外國語》(第一期)發表了《試論現代隱喻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和任務》,首次對現代隱喻學進行了比較全麵的介紹。我們發現,這一時期隱喻研究基本上是介紹引進本體理論,是隱喻研究的發軔期。2000年以後,隱喻研究獲得了較大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研究著作相繼問世,大量出現;另一方麵,碩士、博士研究生對於隱喻的關注和興趣越來越明顯,出現了大量碩博論文。較有影響的專著主要有束定芳在2000年發表的《隱喻研究學》,2001年趙豔芳的《認知語言學概論》、2004年胡壯麟的《認知語言學》等等。而在碩士博士論文方麵,筆者以“隱喻”為關鍵詞在CNKI檢索,時間界定為2000至2014年,得到如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