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社交回避的心理(1 / 2)

大學生社交回避的心理

學術展台

作者:馬宇佳

摘 要:當前大學生正處於社交活動、接受教育和個人發展的重要階段,由於害怕和回避社交活動,而導致學習與社會交往技能鍛煉的機會減少,工作學業能力與社交能力下降,會嚴重阻礙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大學生社交方麵的問題廣泛存在,本文旨在了解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現狀,探討其產生的原因,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社交回避;心理焦慮;解決措施

社交是大學生的重要行為之一,大學生當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社交回避行為及苦惱分別指回避社交的傾向及其身臨其境時的苦惱感受、回避是一種行為表現,苦惱則為情感體驗,即在社會交往情境中有負向情感和不舒服的體驗,大學生在社交方麵存在著某些回避行為及內心苦惱,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現狀,探討其產生的原因,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一、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狀況

(一)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

父親教養方式僅影響大學生的社交回避,母親教養方式對社交回避及苦惱均有影響,專製型母親教養方式大學生的社交回避得分和社交苦惱及總分最高

(二)生活負性事件對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

經曆過負性事件的大學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惱得分高於未經曆負性事件的大學生。其中,在某項活動中付出努力最終卻是失敗,受到記過或留校察看的處分以及娛樂能力差對大學生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惱的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和留級。

(三)父母文化程度對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

隨著父母的文化程度的升高,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得分降低,父親文化程度對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母親文化程度對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影響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而父母文化程度為高職技校或中專的大學生的社交回避得分最高,社交苦惱得分亦最高。大學生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惱影響因素分類樹分析所建立分類樹模型共包含3層結點,其中終末結點3個,該樹形共篩選了兩個影響變量、在分類樹分析中,目標變量是按照統計檢驗所得的P值大小依次拆分,因此位於主要樹幹的解釋變量對目標變量影響最大,隨著分枝的細化,變量對目標變量的影響逐步減小。從分類樹模型中可見,樹形結構的第+層是按照調查對象的性格進行拆分,所以性格是影響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最重要因素,內向性格的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得分高於外向性格學生的得分,成為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高危人群。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程度處於中等偏下水平,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其中,性別對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國外研究結論一致。另外,本研究未發現獨生子女對社交能力有影響,與以往研究不同,二、三、四年級的學生基本適應了大學的生活,社交方麵更關注與老師和同學的關係,容易使他們對社交有較高的期望值,致社交回避與苦惱得分高於其他年級、境外生的社交苦惱得分明顯低於國內生和港澳台學生,他們從小受素質教育,比較開放,自強自立,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造成境外生社交能力優於國內生、港澳台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惱得分最高,可能與本次調查的對象有一定的關係,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經濟條件與社交回避存在負相關,經濟狀況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如造成抑鬱、且貧困易引發自卑、孤僻等消極情緒,以致在社交場合采取消極、被動、膽怯的社交形式。內向的大學生一個明顯弱點就是膽小軟弱和不善交際,導致社交回避及苦惱狀況較嚴重。本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父母以專製型教養方式對待子女,經常拒絕和否定子女的想法,子女易產生害怕心理,進而自卑、自我否定,過分幹涉或保護則易使子女喪失自信與缺乏成功的體會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大學生社交能力、大學生較注重在學校的表現,爭強好勝的個性凸顯,關注學校、教師和同學的眼光,故在學校經曆負性事件的大學生是社交回避與苦惱的高危人群,家長的文化程度高,子女從小的教育環境優越,家內支持和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這種環境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交往資金,以給予他們較好的交往感受。分類樹分析表明,內向性格且父親的文化程度低最易造成社交回避及苦惱,是今後教育的重點對象,努力提高該人群的關注度,注意引導教師、家長甚或社會與大學生的交往過程,營造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交往氛圍,給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加強內向性格大學生個性心理調節教育,重視社會交往能力和技巧的指導,使之體會到社會交往的快樂,進而克服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