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理谘詢中的心理評估(1 / 2)

心理谘詢中的心理評估

學術展台

作者:劉月

一、心理谘詢和心理評估定義

心理谘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1]。心理谘詢重在解決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如日常生活中的學業壓力、人際適應、職業選擇、教育、親子關係中的問題等。

心理評估是一個動態過程,貫穿整個心理谘詢,它就是運用多種手段從各方麵獲得信息,對某一心理現象進行全麵、係統和深入的客觀描述和心理診斷,幫助及時發現心理問題,以便調整和矯正,以及對谘詢效果的評價等[2]。

二、 心理評估分類及其意義

心理評估分為兩類:谘詢者問題的評估和谘詢效果的評估。

谘詢者問題的評估,通過多種方法對心理問題科學、係統的評估,以便於對來訪者形成整體印象,製定治療計劃,並且篩選出患有精神病、腦器質性病變、嚴重人格障礙這些不適合做心理谘詢的來訪者。

谘詢效果的評估,通過不同時間段對谘詢效果進行評估,有利於谘詢者檢討谘詢是否有效,谘詢的進度,方法是否需要調整等。

三、谘詢者問題的評估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編製並修訂了心理評估工具,評估方法包括健康史的自我報告、檔案的搜集、會談、觀察法、心理測驗、實驗法、問卷法等。基於此,很多學者陸續提出了不同的心理評估係統。

陳方超、王米渠[3]提出了心理評估層次模型,將心理評估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命安全、疾病與否、谘詢動機、資訪匹配、經驗與分享。他認為心理評估中最緊急的部分是評估自殺風險與安全性;然後是判斷來訪者是否患病,心理正常還是異常等;評估來訪者接受谘詢的意願和動機;評估來訪者的問題是否屬於心理範圍,來訪者是否適合這個谘詢師等;了解來訪者的自身資源和應對方式,如評估來訪者的社會支持係統數量、認知方式、應對方式、人格特征等。張宏宇,馬慧[4]提出了在大學生心理谘詢實踐中建構心理評估係統:多維評估係統(靜態——動態評估維度、認知——情感——行為維度、生物——心理——社會評估維度等)、評估的具體內容(人口學特征與資料、困擾問題、來訪的需求和目標等)、評估方式(行為觀察、量表測驗、投射評估等)和類別係統(生涯發展問題、情緒情感問題、應激性事件的危機幹預等)。姬雲雲、趙山明[5]基於個案總結,提出一種操作化、係統化的四維心理評估模式:時間—症狀—措施—誘因。強調在借助於各種心理評估方法進行評估時,以時間軸為主軸搜集症狀軸、措施軸、誘因軸的軸麵信息,在此基礎上對來訪者的問題做出恰當的評估。

雖然學者對心理問題的評估方式不同,但結合研究可以得到比較一致的結論:評估大致分為心理疾病、心理變態、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和煩惱幾個等級。

四、谘詢效果的評估

一些學者提出了谘詢效果的評價模型。Strupp和Hadley[6]提出了“心理健康效果的三維模型”,認為應由社會、當事人和谘詢師三方共同進行效果評價。McLellan和Durell[7]提出心理谘詢效果應從四個方麵評估:症狀是否減輕,個人和社會功能以及健康是否改善,治療費用的多少,健康和安全威脅是否減少。楊宏飛[8]認為心理谘詢效果評價必須圍繞當事人的變化回答四個核心問題,即四維模型:內容——報告人——方法——時間。其中積極、消極心理構成了內容維度,當事人、專業人員和知情者構成報告人維度,實證方法和現象學方法構成方法維度,即時、中期、跟蹤和總結構成時間維度。馬立驥[2]也提到了評估者和評估時間的問題。評估者包括來訪者、谘詢師、旁觀者;評估時間包括早、中、後、晚期。早期主要是自己感覺到狀態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會持久。中期是外顯行為的改善,這種效果可能是短暫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後期是人格上的變化,如人生觀、處事態度等,這種效果會是持久的。晚期是指長期的跟蹤評估,即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