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不負其名,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大洲,夏威夷、格陵蘭、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穀、尼加拉瀑布,哪一個名字不響徹世界,哪一個地方不是人們心馳神往的聖地?

育空地區——美麗到無法形容

育空地區位於加拿大大陸的西北角,南部與不列顛哥倫比亞接壤,東部與加拿大西北地區接壤,西部與美國的阿拉斯加接壤。北部是鮑福特海,總麵積48萬多平方千米。這裏還是加拿大的山區,多山帶一直延伸到北美大陸的太平洋沿岸,山脈和山穀呈直線沿西北邊界排列。總的來說,育空地區隻是西部高地的一部分。馬更些山脈從東部邊界斜穿育空,一直綿延到西北地區。綿延的山脈之間是佩利、波丘派恩和育空三大高原,其中育空高原是最大的。它們都以區域內的河流命名,雖然育空地區仍留有冰川,但育空高原的大部分地區由於沒受到最後一次冰川的影響,所以呈現出北美其他地區沒有的獨特景觀。

育空地區屬於亞北極氣候,該地區氣溫高於10℃的氣溫不超過4個月,冬季寒冷且夜長晝短,夏季溫暖晴朗,白晝長。在北極圈內,每年的6月21日太陽不落山,12月21日則沒有日出。氣候的影響隨地域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從北極聚集而來的冷空氣籠罩著育空的北部地區,而北太平洋的適中暖濕空氣則滋潤著育空的西南地區。

育空河為北美洲主要河流之一,流經加拿大的育空地區中部和阿拉斯加中部。先往西北流,然後總的改為西南走向流過一個向下傾斜穿過阿拉斯加的地勢較低的高原,注入白令海。無數的河源支流以半圓形環繞高山群流出,構成一個麵積約85萬平方千米的流域。這塊比土耳其還要遼闊的土地以前隻有北美印第安人居住,直到19世紀中期才有歐洲裔的人遷入該地區,開始時他們隻做毛皮生意,後來則是尋找礦產財富。1896年育空河支流克朗代克河上發現金礦,吸引來大批的拓居者。也有一些人走得更遠,他們通過庫爾奇小徑進入另一片冰天雪地阿拉斯加。著名作家傑克·倫敦在他的小說中形象地描寫了那個時代的風貌,他將育空河稱為“母親河”,將育空這片原始的土地當做他野性的源泉。

野牛跳崖處——史前的牛塚

北美野牛“死亡之澗”也叫做美洲野牛澗,坐落在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境內,東距麥克雪奧德堡19千米,南距老人河48千米。曾經是史前印第安土著居民最大的圍獵場之一,是古代北美土著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區。它反映了人類在社會早期創造的偉大的原始文化,這讓每一個到過野牛澗的人都為古代土著人巧妙地利用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求得生存的智慧和高超技能驚歎不已。

要說牛急跳崖處在北美大平原非常普遍,但是最大的、最古老的、保存最好的就是北美洲的“死亡之澗”了。“死亡之澗”隻是北美土著追捕野牛設施的一部分,遺址整個包括聚集野牛的盆地、把野牛引向懸崖的巷道、野牛跳崖處和加工場所。幾千年來,生活在北美的土著一直獵取野牛,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依靠狩獵技術的高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展了無數的狩獵技巧以獲取生存所需食物。其中最為複雜的狩獵技巧恐怕應是在死亡之崖捕捉野牛。光是那設計精巧的追逐野牛的巷道,就足以讓人感歎他們的智慧。

幾千年來,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謀生的物質來源。因為,牛肉可以充饑,牛皮可以做成帳篷及衣服,牛糞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製成工具。野牛跳崖處是印第安土著居民一個最大的圍獵場。這個懸崖伸延約300米,最高點離崖底約10米,黑腳族人狩獵時會由跳崖以西3000米的豪豬群山上的牧草地把野牛趕往由數百個石標標示的“奔跑追逐小徑”,最後趕它們全速躍下近10米高的懸崖。這些野牛的屍體便在附近的營地進行處理。這跳崖已經使用超過5500年,崖底的野牛骸骨也有10米之深。

加工處理場是屠宰區下麵18.25米處的一塊平地,這裏遍布動物殘骸,人們在這裏加工野牛。當年印第安人屠宰野牛後,野牛肉被切割成條狀,為了便於保存,有的曬幹,有的煙熏,因為該地缺鹽,無法醃製。牛皮製作成皮衣或帳篷,牛角則製成針、刀或杯子等。1938年起考古學家對這裏進行了發掘,發現許多武器和工具,最多的是鏃、木槌、鍬等,這裏遺留的一些土坑是專為貯存、燃煮食物而挖的,土坑周圍有用野牛骨壘成的骨牆。

第一位考察此地的考古學家是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朱尼斯·博爾德,1938年開始對此地進行第一次發掘,隨後9年的發掘讓我們對此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聚集盆地位於懸崖的西邊,是一處方圓40平方千米的積水盆地,是廣闊的草場地帶。盆地裏有充足的水源和各種各樣的青草,在冬天到來之前都是綠油油的。石塊堆積在兩旁,追逐巷道幫助者將野牛逐向懸崖。現今仍可在盆地看到綿延14千米長的巷道,由無數小石堆標誌著,懸崖西麵10千米處有500多個石堆,人們在這裏生火和編織毛毯,這些石堆還為野牛形成一條通向懸崖的小路。狩獵開始前,經過訓練的年輕人會學走失的小牛的叫聲來引誘牛群跟隨自己,當牛群靠近了追逐巷道的入口處,年輕人會圍在牛群後麵,揮動長巾,大聲叫喊,恐嚇牛群。牛群跑至懸崖前往往收不住腿,隨著慣性跌入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