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山區的吉諾蘭岩洞經億萬年地下水流衝刷、侵蝕而形成,雄偉綺麗、深邃莫測。洞中有洞,主要有王洞、東洞、河洞、魯卡斯洞、吉裏洞、絲巾洞及骷髏洞。1838年由歐洲人發現,約在1867年被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列為“保護區”。洞內鍾乳石、石筍、石幔在燈光的照射下閃爍耀眼光芒,十分美麗。王洞中的鍾乳石又長又尖,向下伸展,與石筍相接。河洞中的巨大鍾乳石形成“擎天一柱”,氣勢非凡;石筍巍峨似伊斯蘭教寺院的尖塔,莊嚴肅穆。魯卡斯洞的折斷支柱,鬼斧神工,均為大自然奇觀。
藍山山脈由三疊紀塊狀堅固砂岩積累而成,曾經是當時歐洲移民向西推進的障礙。藍山山脈地區擁有1.03萬平方千米的砂岩平原,陡坡峭壁和峽穀,這裏溪穀幽深狹長,溪流經年累月地衝刷沙岩,形成了一個個豎直的縫道。很多溪穀深達50米,但入口寬度卻不到1米,往往抬頭隻見一線藍天,但下到深處卻會發現別有洞天。這些包裹在山腹中的溪穀裏藏有瀑布、深潭、岩洞、隧道和各種珍奇漂亮的動植物。這裏有114種具有地域特征的植物和120種國家稀有植物及瀕危植物。在藍山還發現了幾種進化的古代遺留物種。
琴鳥是藍山山脈的一道獨特景觀,也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雄性琴鳥的尾巴羽毛酷似古時候西方的一種樂器——豎琴,因此人們把這種鳥稱為琴鳥。
琴鳥以雄琴鳥的豔麗尾羽而著名。但雄琴鳥表明自己所占的領地和吸引異性的炫耀行為,也同樣精彩。雄琴鳥往往會因地製宜,就地取材,用林地上的廢物堆成小丘,作為自己的表演舞台。琴鳥一麵展尾開屏,亮出羽毛漂亮的銀色底麵,一麵發出嘹亮的鳴叫聲,並隨著自己的旋律,載歌載舞。一隻雄琴鳥所占領地,有時竟達方圓200多米。在領地內建造表演舞台。可多達十多個,它會輪流去表演一番。雌琴鳥用樹枝和苔蘚建造圓頂的巢穴,內壁以樹皮纖維築成,然後再鋪上一層羽毛。
琴鳥聰明伶俐,又異常美麗、能歌善舞。它們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上百種的聲音,不但能模仿各種鳥類的鳴叫聲,還能學人間的各種聲音。如汽車喇叭聲、火車噴氣聲、斧頭伐木聲、修路碎石機聲及領號人的喊叫聲等。一般來講,雄琴鳥在這方麵的本領勝雌琴鳥一籌。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聲音是琴鳥不能模仿的。琴鳥深得澳大利亞人的喜愛,被澳大利亞定為國鳥。
大堡礁——海上的奇葩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省對岸,是一處延綿2000千米的地段,它縱貫蜿蜒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全長2011千米,最寬處161千米。南端最遠離海岸241千米,北端離海岸僅16千米。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區。早在1770年,發現澳洲大陸的庫克船長,在筆記中將大堡礁描述為“垂直聳立於深不可測海洋中的一麵巨大的珊瑚牆”。最南端的珊瑚礁在弗雷澤島以北,距離昆士蘭海岸線200千米。大堡礁由數千個相互隔開的大小礁體組成,其中較著名的有格林島等。許多礁體會在海水低潮時浮出水麵或稍被淹沒,有的形成沙洲,有的則環繞島嶼或鑲附在大陸岸邊。
大堡礁屬熱帶氣候,主要受南半球氣流控製。由於這裏自然條件適宜,無大風大浪,成了多種魚類的棲息地,而在那裏不同的月份還能看到不同的水生珍稀動物,讓遊客大飽眼福。
珊瑚群平時大部分隱在水中,隻有低潮時略露礁頂。各色的珊瑚礁以鹿角形、靈芝形、荷葉形、海草形在海底擴展美麗的身軀。這裏分布有400餘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約有350種珊瑚蟲與水母有親緣關係,每個珊瑚蟲的嘴周圍長著一圈觸須,從海水中吸取碳酸鈣,變成石灰質的外殼,無數外殼累積起來便成為珊瑚礁。
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有紅色的、粉色的、綠色的、紫色的、黃色的。它們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開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紅梅;有的渾圓似蘑菇,有的纖細如鹿茸;有的白如飛霜,有的綠似翡翠;有的像靈芝……未可名狀,形成一幅千姿百態、奇特壯觀的天然藝術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