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珊瑚礁陰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種動物都紛紛出來活動。珊瑚蟲在夜間覓食,伸出彩色繽紛的觸須捕食浮遊微生物。無數珊瑚蟲的觸須一齊伸展,宛如鮮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觸須,否則會遮住蟲黃藻需要的陽光。

岩塔沙漠——沙漠裏的孤獨守望者

岩塔沙漠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西澳首府伯斯以北約250千米處,在臨近澳大利亞西南海岸線的楠邦國家公園內。這片沙漠荒涼不毛,人跡罕至。沙漠中林立著無數塔狀孤立的岩石,因此得名。

科學家估計這些岩塔的曆史有2.5萬~3萬年。有些石柱的底部發現黏附著貝殼和石器時代的製品。貝殼用放射性碳測定,大約有5000多年曆史。這些尖岩可能在6000多年前已被人發現。但是這些岩塔後來又被沙掩埋了數千年,因為在當地土著的傳說中沒有提到過這些岩塔。

暗灰色的岩塔高1米~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麵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顏色由暗灰色逐漸變成金黃。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則細如鉛筆。岩塔數目成千上萬,分布麵積約4平方千米。

每個岩塔形狀不同,有的表麵比較平滑,有的像蜂窩,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裏,等待送奶人前來收集,還有一簇名為“鬼影”,中間那根石柱狀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眾鬼說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例如叫“駱駝”、“大袋鼠”、“臼齒”、“門口”、“園牆”、“印第安酋長”或者“象足”等。雖然這些岩塔已有幾萬年的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從沙中露出來的。在1956年澳大利亞曆史學家特納發現它們之前,外界似乎對此一無所知,隻是口頭流傳著。早期的荷蘭移民曾經在這個地區見過一些他們認為類似城市廢墟的東西。

塔希提島——太平洋上的明珠

塔希提島是南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的一個主島,也是波利尼西亞最大的島嶼和旅遊勝地。它是一個“8”字形的火山島,由兩個火山高地組成,陸地麵積1042平方千米。

塔希提島陽光明媚,氣候宜人,一派綺麗的熱帶風光,被譽為“太平洋上的明珠”和“世界樂園”。島上山清水秀,綠草如茵,到處是成林的棕櫚樹、椰子樹、芒果樹、麵包樹、鱷梨樹、露兜樹、香蕉樹、木瓜樹,熱帶水果四季不斷。

島的中部懸崖陡峭,峽穀幽深,海拔2237米的奧雷黑納山在島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飛瀑從峭壁上瀉下,直落入碧潭之中,濺起珠輝玉麗。幾條小溪從山上蜿蜒流下,分成幾路注入太平洋。沿岸,一排排屋頂鍍錫的茅草房點綴在綠蔭之中,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閃光,別有風味。

島上多海濱浴場,海灘優良,適於遊泳、泛舟和休息,好像是熱帶人間仙境。在這裏遊客還可以乘坐玻璃底的遊艇,觀賞海底的珊瑚礁和珍奇魚群。

波拉波拉島——最性感的小島

波拉波拉島位於南太平洋塔希提島西北270千米,是法屬波利西亞的活動中心。全島隻有10千米長、4千米寬,環島一周也隻有32千米。

300多萬年前,波拉波拉島從海中升起,成為一座巨大的火山,周圍生長著一圈珊瑚。珊瑚蟲從熱帶淺海吸收鈣質,生成石灰外殼,逐漸形成珊瑚礁。隨著海底板塊冷卻,火山開始下沉,但珊瑚礁繼續上長,形成了島中心周圍的珊瑚環礁和中間的瀉湖。隨著時間的推移,火山完全沉沒,隻留下珊瑚環礁圍繞著瀉湖。

美國作家詹姆斯·A·米切納稱社會群島中的波拉島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島嶼”。他的小說《南太平洋故事》就是以這個島嶼作為背景的。對許多人來說,波拉波拉島是地球上的天堂。

一座雙峰火山的遺跡聳立在該島中部。奧特馬努山現高725米,在火山噴發毀去其山頂之前,它曾隆起波拉波拉島底之上達5400米。這座長期熄滅的火山如今覆蓋著濃密的綠色森林。

美麗的青綠色瀉湖環繞在小島周圍,有一條沙壩將瀉湖與大海分隔開。沙壩之外是堡礁,幾乎呈完美圓形,並點綴著稱為“莫圖”的小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