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西非風情(1 / 2)

L:

你在信裏問我這裏的情況,還是讓我先談談初來這裏的感受吧。我落腳的地方是西非多哥共和國首都洛美市。這個國家南臨大西洋,疆土最長部分七百多公裏,最窄二十七公裏,在地圖上,就象一隻四爪拳起的小貓。唯其小,旅行十分方便。我來這裏的第三天,我妻子的叔叔和我內弟就邀我和同來的畫家親戚B去北方旅行了。

淩晨五點,天際已經一片白亮--這大概也是赤道地區的一個特點吧。我們匆忙吃過早餐,帶著礦泉水,可口可樂和啤酒登上了內弟駕駛的法國必鳩大型旅行車,以時速120邁的速度一路北行。一出洛美市,非洲大陸的景色鋪陳眼底:黃褐色的原野無涯無際,陽光照得人睜不開眼,大片土地上長滿茅草,香蕉,棕櫚和椰樹。三五成群的非洲婦女頭頂大筐大甕,赤裸著上體從車旁走過。看著她們頭上的東西,我往往從心底裏感到一陣重壓,可她們卻邊走邊唱邊舞,那挺直的肩背和豐滿的乳房都隨著節奏鮮明的歌舞輕快地顫動,黑亮的皮膚似乎也綻開一汪汪微笑……我輕輕自語;“她們似乎沒有憂愁,不知勞累?”叔丈笑笑說:“非洲女人是非常勤勞樂觀的。我在這裏住了十幾年,很少看到她們的眼淚,聽到的永遠是她們的笑聲和歌聲。她們很能幹,每人都能頂上一二百斤走長路。不管生多少孩子,從不靠丈夫養。或做工,或做生意,總能維持母子的生活。”古希臘把女人稱作男人的“影子”,我國幾千年來總以“夫唱婦隨”把女人看作男人的配角,事實上,婦女在人類社會中總在盡著一半或一多半的責任和義務。這在非洲的現實生活中體現得更加深刻。多哥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處於半自然生長狀態,人們的主要生產和經濟活動多集中在商業。後來,不論我走在這個國家的哪個城鎮,那擁擁擠擠擺在市場上的貨攤的老板,百分之八九十是女人,這也就是多哥人常說的“市場女人”。這裏的婦女不光做小販,一旦資金雄厚,就做大生意。據說,前年,洛美的十大富商曾組織了一個赴香港旅遊參觀團,其中就有一半以上是女老板。可以說,婦女在這個國家的經濟領域裏起著支柱作用。

九時許,我們來到一座建築在非洲大陸上的俄羅斯式莊園。遠遠的,一簇簇的綠樹象對我們婆娑起舞,旅行車減慢速度,穿過樹林,緩緩停在一片綠茵茵的廣闊草地上。一座白色兩層小樓矗立眼前,樓前遊泳池裏,十幾個白人男女正在遊泳;岸上,七八個男女赤裸著上身,隻著一條遊泳褲躺在白色躺椅上享受日光浴。驀地,一對十來歲的中國孩子掠過我的眼角,從遊泳池裏爬上岸邊。我雖初出國門,為日無多,可在這天涯的一角見到中國孩子,著實感到十分驚奇和親切。叔丈說:“這是陳先生的孩子。他們夫婦可能在酒吧裏,走,去看看。”我們直奔樓前的酒吧,在一色純白的桌椅間,一對中國夫婦正坐在那裏。見到我們,他們笑著站了起來。陳先生已兩鬢添霜,一張開朗的麵孔呈黧黑色,他伸給我的一雙大手粗硬有力。十幾年前,他曾是台灣當局派來的開墾隊員之一,期滿之後,他不願再回台灣,去美國攻讀了農學院之後,又回到這裏辦農場。他辦了一所麵積十幾公頃的農場,養了五六千隻雞,把先進的技術和種籽傳給非洲。

一陣鍾聲悠悠地傳進酒吧。尋著鍾聲望去,在酒吧後麵的幾百米處,一座尖頂教堂掩映在綠樹之間。叔丈見我好奇,又引我們來到教堂前。穿著節日盛裝的四鄉村民正向教堂湧進。接著,莊嚴的風琴伴著男女聲混合的聖歌湧出堂外……原來,這是多哥前外交部長的莊園。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特意在莊園裏建立了一個天主教堂。因為他的勸導和影響,他的所有雇員,農工和附近村民大都信奉天主教。多哥人大多數信教,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拜物教等。拜物教是他們最原始的宗教,信徒最多;天主教是多年來法國殖民主義者統治他們的得力工具,所以勢力最大,多哥當今總統埃亞德瑪也信仰天主教。

我們開車走出這個莊園,半小時許,停車在一片廣漠青綠的原野上。內弟打開車門,讓我下車,“這兒有什麼名勝?”我有點困惑。

他拉著我兜了一個圓圈,在一口水井旁揪下一枝綠豆秧,遞給我,狡黠地眨眨眼睛說:“這就是這兒的名勝。”我剝開豆莢,幾粒渾圓飽滿的綠豆滾入我的手心,我卻更加困惑不解,他笑著告訴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