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態移民的問題與政策
劉學敏發現在生態移民過程中,存在有法律介入不足、科技扶持不夠、政府付出的成本太高、市場中介組織發育程度低、遷移過程中企業與移民戶之間關係不對等和國家政策不能落實等問題。葛根高娃、烏雲巴圖認為生態移民建設中對移民沒有全麵而深刻的認識,移民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的不適應,短期內牧民經濟收益出現下降,移民規劃和實施方案不夠科學,細節工作沒有得到重視,法律介入不夠等。於存海認為生態移民不僅僅是反貧困的一種策略,也是一種複雜社區運動過程。移民過程中,社區運動會引發社區衝突,政府必須采取多種手段來促進生態移民過程中的社區整合。烏力更提出生態移民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在考慮生態移民工作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外,還要注意到生存方式、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受教育的權利、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問題的處理。
楊維軍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區生態移民的現狀,提出堅持人口集中、產業發展、城鎮建設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認為要加強遷出地保護和遷入地的建設,防止移民中的民族文化變異,並建立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社會參與、企業介入和移民開發等運行機製。蓋誌毅等認為政府要用宏觀、開放的視野指導牧區生態移民,要打破行政區劃,選擇確實合適的遷入地,不能出現遷出地的生態環境還沒有恢複,遷入地的生態環境又遭到破壞的情形。崔獻勇等在指出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的現狀、生態移民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的同時,認為國家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資金投入、貸款優惠、製訂相關法規、加大移民工程款的監管力度、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4.生態移民的效果與評估
劉學敏從生態移民項目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移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等三個方麵,肯定了生態移民工程所取得的成績。由於移民聚居,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經營可以更加規模化,也使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可能。有學者認為將生態移民與扶貧工作相結合,一是山區社會經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遷入地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讓移民更早達到了溫飽水平;政府投資更有效,取得很好的收益,為社會係統由封閉轉向開放和人們觀念的轉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二是增強了山區經濟與市場的聯係,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張閩劍指出生態移民取得了明顯效益的同時,存在搬遷規模與安置能力矛盾突出、資金緊缺、遷出群眾生產能力差、設施配套不夠完善、土地開發麵積不足以及社會事業方麵的問題。馬偉華、胡鴻保認為宗教文化生活是回族群眾生活的重要方麵,移民搬遷打破了群眾原有的教派格局,文化生活在遷入地有所變遷,探討了自願性移民在日常宗教信仰以及伊斯蘭教教派等方麵的適應狀況,更好地融入遷入地的社會生活的問題。
張茂林等指出生態移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相互聯係的,隻有三者協同作用,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張濤等針對中國貧困地區開發性扶貧移民投資效果的實際情況,構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移民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指標體係及移民綜合效益的評估方法。祁莉霞指出移民對地域身份的認同不單純是對遷入地的認同,更多的是對文化空間的認識和感知。在大規模開展生態移民的過程中,對移民的安置不僅僅是生活資料的安排和戶籍的製度性認可,移民對於新地域的認同,才是實現“遷得出、留得下、穩得住”的根本所在。
(三)國內生態移民研究趨向
國外移民理論的相關研究主要以歐洲和美國作為研究背景,學者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從移民遷出地和遷入地兩個方麵,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移民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的機製,形成了較為嚴謹的理論體係。這些研究在某方麵得到了證實,然而它們卻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盡如人意之處。這些理論從常識性的、經驗性的觀察出發,從現成的各門類理論中抽取一些概念和術語,對事實做些解釋。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學科的狹隘性,流於片麵,隻能解釋某些環境中的某類移民,而不能推及其他。而且,沒有一種相對完整、獨立的理論能夠將移民的情形完全概括其中,但若將其有機地綜合起來,卻能較深刻地揭示移民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