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寧夏麵臨的生態環境狀況
(一)生態環境狀況
自然環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係統,這個係統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空氣、土壤等必要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數量和質量是不相同的。從世界發展曆史來看,優越的自然資源被人類最先利用,之後人類向其周邊逐漸擴散。考古學中發現的與農業起源相關的人類遺址一般都具有這樣的區位條件,人類最初的文明在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與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這是因為這些地區具備了人類發展農業的三個重要因素:土壤肥沃;水供應有保證;氣候溫和,土地相對平坦而且雨量不大,因此土壤不致受到衝刷而流失。這三個特點是這些區域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決定了人類起初的生存和發展。即使今天科學技術已經很發達,但這三個特點中水、土、氣候等基本因素仍是農業發展乃至人類生存的基本核心因素。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黃河中上遊,南北長456公裏,東西寬50~250公裏不等,兩頭尖,中間寬,形似橄攬,土地總麵積6.64萬平方公裏。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南部是黃土高原丘陵山地,中部是半幹旱、半荒漠地帶,北部是衛寧平原引黃灌區。黃河幹流自南向北穿行於寧夏中北部,沿黃河兩岸地區,土地平坦肥沃,灌排體係完善、農業綜合生產水平在西北地區名列前茅,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這裏田園如畫,物產豐饒,自古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然而寧夏的南部山區卻是另一番景象,這一地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涇源、彭陽、海原、同心、鹽池以及中寧縣的山區等國家扶貧重點縣(區),麵積4.3萬平方公裏,占寧夏總麵積的65%,人口256.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41%。與北部黃河灌區相比,這裏山大溝深,溝壑縱橫,交通閉塞,幹旱缺水,土地貧瘠,植被稀疏;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涼爽、災害性天氣多,年降水300~600毫米,且分布不均,年蒸發量1000~2400毫米,地下水源奇缺,水質很差(同心縣、海源縣北部地下水的礦化度在每升3克以上,有的地方高達5~20克)。由於生態失衡,貧困人口居住分散,這裏公共服務成本極高。如要解決田坪鄉李溝村520人飲水難的問題,需投資80萬元建一座揚水站,再需投資幾百萬元,翻三座山,穿四道溝修幾十公裏的輸水管道;若要解決興隆鎮洞洞村,653人行路難問題,需投資千萬元架橋7座、挖土方30萬立方米,才能鋪成14公裏的油路。
因此,寧夏南部山區曆來有“苦甲天下”的說法,早已被聯合國組織鑒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區”,是典型的“老、少、窮”地區,六盤山片區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也是寧夏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地區。寧夏2012年前的扶貧標準是2008年確定的1350元/人,2011年11月中央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為與國家扶貧標準保持一致,寧夏2012年扶貧標準也確定在2300元。按照2300元的扶貧標準,寧夏全區貧困人口規模為101.5萬人,占全區農村戶籍人口的25.6%,主要分布在12個縣、市(區)和移民安置區的132個鄉(鎮)1567個行政村。目前寧夏有35萬人居住在生存條件極差的偏遠山區,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對南部山區貧困人口實施了一係列扶貧工程,累計搬遷貧困人口66萬人。近30年的扶貧實踐表明,傳統的扶貧方式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寧夏南部山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十二五”期間,寧夏舉全自治區之力,實施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工程,先讓35萬貧困人口告別貧困,實現異地安家、異地創業、異地致富。
(二)寧夏生態環境麵臨的主要問題
人類在改變著地球上資源的分配、分布,改變著地球的環境,為自己的生存創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間,使得人類的物質生活更豐富、思想交流更便捷。在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過程中,有意無意地也破壞著自然生態環境,尤其是人口的過快增長,會對社會、生態帶來巨大影響;貧困使人們更容易破壞環境而尋求生存,使得環境進一步惡化。同時,由於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使其產出降低,使得窮人的生活更加貧困,生態惡化導致貧困後,人們會無力改善環境,甚至由於缺乏教育、衛生等社會資源而不能走出惡化的環境,增加了對環境的依賴,使環境更加惡化,如此形成貧困和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