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發展速度,人口與糧食、燃料矛盾尖銳,經濟、人口、生態三個係統之間形成惡性循環,農業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學者們認為人口壓力是造成山區生態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後,西海固地區人口長期處於“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狀況,人口數量劇增,生態環境壓力過大,導致人地關係失衡,生態惡化和環境破壞,由於人口劇增,人地關係失衡,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隻能掠奪式的利用資源,陡坡開荒,破壞森林和草場資源,使生態環境更加惡化。結果陷入了“人口增加——開墾土地——破壞生態——貧困——人口增加”的惡性循環之中。在我們入戶調查中了解到,西海固農村大部分家庭是4個孩子,但是對於如此貧瘠的土地來說這種情況也是沒有辦法使孩子們都吃飽。雖然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由於氣候幹旱,大多數家庭種植的糧食在收成好的時候僅僅夠一家人吃飽,而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則隻夠吃半年,剩下的半年隻能從鄰居那裏借或者自己出錢買,再者就等國家救濟。西海固地區在“越窮越墾(伐木墾荒),越墾越窮”和“越窮越生(當時無計劃生育),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當中越陷越深。
(二)人口發展與地區經濟社會貧困
1.人口文化素質低,文盲半文盲率高
寧夏南部山區人口的快速增長,不僅影響到了溫飽問題的解決,也影響到教育的發展程度。寧夏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比重為18.71%(全國平均為11.0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67個百分點,導致寧夏南部山區人口文化素質低,文盲半文盲率高的原因。一是寧南山區農民多生多育者95%以上為“純女戶”(生育的孩子都是女孩),由於他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認為“生兒養老”“傳宗接代”“生個男孩就是生產力”對於“純女戶”的家庭來說不生男孩有種“不罷休”的心理,這樣越生越多,越多撫養成本越高,越高越窮導致越貧困越上不起學,對上學不夠重視,文盲率就此產生。二是由於國家政策對少數民族的多方麵照顧,致使少數民族的生育水平遠遠高於漢族,寧夏的少數民族人口比重上升明顯。如寧夏最南端的涇源縣回族人口占98.2%,是我國回族人口最集中的縣,該縣興盛鄉下金村是個純回民村,該村2009年育齡婦女文盲率達96%。寧南山區回族婦女早婚、早育十分普遍,在16~24歲年齡階段生育率大大高於其它民族,許多孩子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尤其是對女性的教育重視不夠,導致早婚、早育、多生、多育現象。
2.人均占有耕地減少,生態承載力下降
從1950—2005年西海固地區農業生產情況的統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地區的人均占有耕地由1950年的14.79畝/人,逐年減少到2005年的3.67畝/人,糧食單產在減少,人均糧食總體呈下降狀況,呈現出明顯的生態承載力下降的趨勢。長期以來這裏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卻居高不下,人均占有資源銳減,造成人均農業生產資源絕對值非常低。據統計,這一時期西海固地區麵積占到寧夏自治區的58.2%,人口占全區的54.4%,人均收入相當於全區的20%,占全區平均水平的30%,人均經濟資源占有低,在人口快速增長的態勢下,導致隱性失業人口增加,很顯然西海固地區既是寧夏的貧困地區也是全國的典型貧困地區。
3.人均經濟水平低下,入不抵出現象明顯
從1985—2009年西海固地區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與消費支出統計情況看,西海固地區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消費支出隨著年份的增加都在逐年上升,從1985年各縣區人均平均收入為219元,增加到2009年各縣區人均平均收入為3257元,增長了14倍;而消費支出也從1985年各縣區人均平均支出為200元,增加到2009年各縣區人均平均支出為2783元,增長了13倍。但各縣區都出現了支出大於收入的現象,尤其是南部山區的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從1985—2005年“入不抵出”收入和支出不平衡現象明顯,平均都為兩個年度以上。
三、寧夏實施“生態移民”戰略
在中國,由於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貧困類型多種多樣,不同貧困地區致貧的因素也不相同。中國“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開發對策中將全國貧困區域分類切片,分為六大貧困區域類型和十八個集中連片貧困區,這六大貧困區域是東西部接壤地帶貧困區、東部丘陵山區貧困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貧困區、西藏高寒山區貧困區、西南喀斯特山區貧困區和內蒙古旱區貧困區。在這六大類型中,脫貧難度最大的就是寧夏南部山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如前所述,一方麵,這裏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幹旱缺水等製約因素短期內無法治理解決;另一方麵,這裏社會發育程度較低,經濟、社會、科技之間,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突出,要改變這裏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一項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全麵改革的係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