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發移民因沒有納入政府的統籌管理當中而存在諸多問題
由於自發移民沒有納入政府的統籌管理中問題諸多。突出地表現在:一是政治民主“邊緣化”。由於該特殊群體屬於“黑戶”(無當地戶口)、“非法移民”等,不能參加地方基層民主選舉,政治民主生活處於邊緣化地位;二是引發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自發移民區的興涇鎮十裏鋪村澇池組有常住人口194戶,流動人口529戶,農業生產方麵屬於粗放、鬆散型,導致人戶分離、有房無地、房屋私自買賣和亂搭亂建等情況十分嚴重,給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方麵帶來了諸多困難,並經常群體上訪,引發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三是地方政府對接管自發移民存有顧慮。自治區農牧廳針對中衛山羊場自發移民的諸多問題,協議簽訂了將中衛山羊場部分土地無償劃撥地方政府接管移民,但由於諸多原因,地方政府對接管自發移民存在較大顧慮,導致中衛山羊場目前處於“三不管”的狀態;四是因自發移民區的合法性有爭議而導致管理權限不明確,戶籍關係無法理順,從而造成了生產生活區的“邊緣化”。“西吉馬銀移民開發區”就是典型的例證。
五、生態移民—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地生態環境狀況及遷移機製
(一)遷出地人口與生態環境
寧夏按地貌特征和自然條件自北向南可分為川地、沙地、山地三種類型。北部引黃灌區國土麵積占全區25%,耕地麵積占全區的30%,而生產的糧食和創造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全區的2/3以上,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接近9/10。中南部地區包括中部風沙幹旱區、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中部幹旱區地處西北內陸幹旱中心區域,是全國水資源最匱乏的地區之一,建國62年來,幹旱年數接近50年,90年代以來呈現出重大旱災頻繁發生、間隔時間縮短、危害加重的趨勢。由於長期的人口壓力和經濟貧困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導致這裏成為全國貧困麵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
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地處黃土高原的西南邊緣,雖屬於六盤山陰濕半陰濕區,但氣溫低,土地瘠薄,水土流失嚴重。寧夏中南部地區國土麵積4.3萬平方公裏,占全區的65%;人口256.3萬,占全區總人口的41%,其中回族人口133萬,占全區回族人口59.1%,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從總體上看,這一地區地處我國半幹旱黃土高原向幹旱風沙區過渡的農牧交錯地帶,生態脆弱,水資源量少質差,區域內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協調,截至目前,該地區GDP僅占全區的11.3%,地方財政收入僅占全區的5.9%,財政自給率僅為6.5%。2010年底,該地區還有貧困人口150萬,特別是還有34.6萬人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活條件極為嚴酷大山深處。由於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18個貧困帶片之一。
(二)人口遷移機製
1.人口快速增殖與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是生態移民的驅動力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寧夏中部幹旱帶和寧南山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農村人口的過快增長,尤其是寧南山區由於小家庭的出現,大量優質農田已被宅基地占用,尤其是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已接近了極限,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建國以來,南部山區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沉重的人口包袱拖了經濟發展的後腿,使寧南山區在現有的基礎上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人口過快增長,一是使經濟成果大打折扣,盡管年年扶貧,但每年扶貧資金、新增產品和國民生產總值的相當部分被不斷增長的人口所抵消。二是極大地加重了勞動就業壓力,這對於經濟底子薄而又幹旱缺水的地區,就業更加艱難。三是嚴重影響了人口素質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衣食住行等方麵的問題。四是降低了自然環境的質量,由於廢棄物排放量的增加,加劇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近年來,寧南山區人口增長勢頭雖然得到有效控製,但人口的基數卻在逐年增大,相對於自然生態環境而言仍然處於矛盾之中,目前,寧南山區人口增長率(11.1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17‰)的一倍還多0.82個千分點。加之人口發展的慣性作用以及少數民族人口政策的寬鬆,使人口對生態的壓力十分巨大。從寧南山區來看,人口過度增殖已超出了剛性土地資源的有效容納力,今後即使現有耕地一畝不減,由於農村人口壓力過大,會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為代價。大量事實證明,目前寧南山區正麵臨著史無前例的人口資源承載力的製約,如不減少農村人口,山區的生態環境將會不堪重負,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口因生計再次陷於貧困之中,多年來生態建設成果將會完全喪失。因此,隻有通過生態移民,才能減輕人口對環境壓力,可以說,改變生存空間是提高寧南山區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唯一選擇,是激發農民進行生態移民的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