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生態移民移入區生態環境及效益評價(1)(1 / 3)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與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區域可持續戰略的實施,迫切要求協調人地關係。生態移民不單純是一種以反貧困為目標的經濟自利行為,同時還肩負緩解當地人地關係和環境退化等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綜合客觀地評價生態移民移入區的生態環境及其效益,開展科學的生態移民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移入區資源環境分析

資源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資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具有較大的外部性,故隻能由政府來提供和組織維護。

(一)移入區概述

1983年初,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在寧夏北部川區的永寧、平羅、中寧、中衛四縣有條件的荒地上實行吊莊移民。同年3月,首先批準南部山區的涇原縣和隆德縣分別在川區經濟條件較好的永寧縣蘆草窪和平羅縣潮湖建立移民吊莊基地,即前期所建成的蘆草窪移民吊莊區和隆湖經濟開發區。5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又決定固原縣(現在的原州區)在銀南地區的中寧、中衛縣交界處的大戰場建立移民基地。7月,開始正式勘察設計,與此同時進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

1986年2月,在總結前幾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自治區政府又批準西吉縣在中衛縣南山台子、彭陽縣在中寧縣長山頭、海原縣在陶樂縣月牙湖、鹽池縣在靈武縣狼皮子梁,分別建立移民吊莊區。1990年,又批準西吉縣在青銅峽玉泉營建立移民吊莊區,海原縣在賀蘭縣的南梁農場建立移民吊莊區。截至1995年,經過批準建立的縣外集中連片吊莊有11處,縣外插戶吊莊3處,山區縣內吊莊6處,總共有移民吊莊20處。1996年,在東西合作對口幫扶的有力推動下,通過江蘇、福建兩省的幫助,又建立了華西村、閩寧村吊莊移民點,福建的石獅市對口幫扶在同心縣城關鄉又建立了縣內的扶貧移民吊莊點“石獅鎮”。1998年,原國家計委批準紅寺堡開發區開工建設,按照“分散搬遷、集中安置、統一投資、係統管理”模式,紅寺堡開發區從1999年開始實施移民計劃。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紅寺堡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區,開發水澆地50萬畝(外圍補灌10萬畝),搬遷安置寧夏南部山區7縣和中寧縣貧困群眾19.4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57%,行政區域麵積2766平方公裏,形成了2鎮2鄉49個行政村2個城鎮社區的建製規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紅寺堡開發區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團結穩定。紅寺堡移民開發區作為全國和寧夏一個典型的、最大的生態移民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文擬以紅寺堡開發區為例對移入區生態環境狀況及移民效益做一分析。

(二)移民安置區自然環境分析

紅寺堡移民區開發建設始於1998年,迄今為止已開發土地麵積3.07萬公頃,搬遷安置寧夏貧困地區移民19.40萬人,紅寺堡灌區位於寧夏中部幹旱帶,屬山間盆地,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為1240—1450m。地貌類型衝積扇平原為主,占82.8%,其次是緩坡丘陵,占17.2%。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幹旱少雨,風大沙多,日照充足,蒸發強烈。年平均氣溫8.4—9.3度,年均≥10度的有效積溫為2882—2959,晝夜溫差大,日平均溫差為14度。年日照時數為2900—35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237mm左右,多集中在7—9月,年蒸發量達2381mm,為降水量的9倍,幹燥度為3.5。主要災害性天氣是風沙,年均8級以上大風天數為17天,最大風速21秒,且伴有沙塵暴,多出現在冬春季節,造成土地沙化,幹旱加劇。土壤類型分為灰鈣土、新積土、風沙土和鹽土四大類,其中灰鈣土占土壤總麵積的62%,風沙土占16.3%,新積土占6.2%,鹽土占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