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生態移民移入區生態環境及效益評價(2)(1 / 3)

1.土地資源總量分析

紅寺堡區總土地麵積1999.1公頃,農用地203.2萬畝,其中耕地44.73萬畝,園地2.07萬畝,林地62.81萬畝,牧草地93.48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0.11萬畝;其它用地3.79萬畝;未利用地92.88萬畝,占紅寺堡區總土地麵積31%。現行種植模式為:單種小麥、玉米、馬鈴薯、油料、藥材等,種植比例為:小麥占6%,玉米占9%,馬鈴薯占40%,中藥材油料占40%,林地占5%,現狀需水量為2792.2萬立方米。

2.水資源利用分析

通過對現有四大揚黃工程和庫井灌區進行節水改造,解決了生態移民項目區的用水問題。紅寺堡區耕地大部分采取節水灌溉方式,實行管道輸水、低壓管灌;引進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設備與管理經驗,積極開展高效節水農業生產技術的示範推廣,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1)創新輸水、灌溉方式,降低灌溉定額,提高灌水效率。首先創新輸水方式,變泵站揚水、渠道輸水為泵站加壓、管道輸水、調蓄池調水,變單季供水為全年供水,延長輸水時間,提高輸水效率;其次創新灌溉方式,變大田渠道灌溉為管道灌溉、拉水穴灌點灌,變全年灌溉為灌“關鍵水、保苗救命水”,降低灌溉定額,提高灌溉水效率。大田作物滴灌比常規灌水方式節水51%~61%,節能38.3%~61%。小麥產量由示範區建設前的50千克/畝提高到現在的245~376千克/畝,馬鈴薯從500千克/畝提高到1270~1552千克/畝,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2)實施小型農田水利節水工程提高水利用係數。近年來,通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完善水利配套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穩步推進現代高效節水農業發展。目前,已實施的石炭溝灌區9—16支節水改造工程、玉池城北節水灌溉工程、茅頭墩高效節水補灌工程使灌溉麵積達到3.65萬畝,提高了水利用係數,畝均增收節支330元,為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3)推行農田水利管理體製改革。紅寺堡區大力推行以農民用水協會為主的農業供水管理體製和水價形成機製改革,製定了《紅寺堡區水費收繳管理辦法》、《紅寺堡區農田水利工程改革實施意見》,組建農民用水協會,對支渠及其以下渠道分別采用用水協會管理和承包經營的方式。截至目前,紅寺堡移民區組建農民用水協會37個,對4條支渠采取了承包經營。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植,指標供水”的方法,水務局編製用水計劃,核定、分解用水指標到鄉鎮、支口、田塊。落實“一價製”和“一票到戶”措施。建立“水量公開,水價公開,水費公開”的監督製約機製。實踐證明,通過農田水利管理體製改革,搞活了水利設施的經營權,加強了灌溉用水管理,緩解了供水矛盾,節水效果明顯。

(4)堅持“以水定產業發展方向,以水定種植結構”的思路,強化農業節水措施。按照“33211”種植模式,即50萬畝土地,按照30%即15萬畝土地種植麥套玉米;30%即15萬畝土地發展葡萄和經果林;20%即10萬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和油料作物;10%即5萬畝土地種植中藥材、秋雜糧和牧草等特色種植;10%即5萬畝土地發展設施農業,建立優質、高效、節水的農業種植模式。優化特色產業區域布局,種植結構得到合理化發展,灌溉高峰期得以緩解,單方水的效益不斷提高。

紅寺堡移民區在水資源利用方麵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水資源平均利用係數較低。因引水渠道滲漏嚴重,水資源平均利用係數隻有45%左右。由於山區移民缺乏灌溉經驗,技術服務不到位,截至目前,有很多移民仍采用傳統灌溉方式,極大地浪費了水資源。紅寺堡灌區是按照一個流量(1立方米/s)控灌0.20萬公頃農田進行規劃設計的,導致泵站機組上水量大,渡槽、渠道過水斷麵偏小,嚴重影響正常的灌溉。以新莊集二支幹為例,新莊集二支幹設計流量1.05立方米/s,灌溉麵積0.23萬公頃,為了滿足正常的灌溉,實際過水量達1.40立方米/s,用水高峰期過水量高達1.60立方米/s,但仍不能完全緩解供需水矛盾,群眾意見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