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彭陽縣移入興慶區月牙湖鄉移民為例
移民是指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這種移動通常涉及人口(移民)居住地由遷出地(原居住地)到遷入地(新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人口遷移是由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拉力(吸引力)因素是一個地區吸引人口遷入的原因,推力(排斥力)因素是一個地區排斥人口遷入的原因。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遷出地因素、遷入地因素、中間因素和遷移者個人因素。在多數情況下遷移的基本原因是地區間生存環境的巨大差別產生遷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和推力歸根結底取決於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
生態移民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地區、生態脆弱區以及自然環境惡劣、基本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地區的人口、搬離原來的居住地,在其它自然環境較好的地方定居,並重建家園的人口遷移。也是指為了保護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或讓某個地區的生態得到恢複或某個地區因自然環境惡劣,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將當地居民整體遷出而進行的移民。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黨中央把生態建設作為一個高頻詞加以強調,並把寧夏、六盤山、民族地區、水土流失區、貧困地區等涉及生態建設方麵的內容與生態移民緊密聯係起來,通過實施異地搬遷,可使遷出地在增加生態存量的同時也可減少人口生態消費和人口生態赤字,從而達到在根本上擺脫貧困的目的。
目前,寧夏中南部地區約有34.6萬居住在生態脆弱區的貧困人口,為響應黨的號召,寧夏區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生態移民作為這一時期的重中之重,積極推進生態移民工程,這對於加快寧夏跨越式發展步伐,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本章根據對彭陽縣居住在生態脆弱地區的1.68萬貧困農民通過生態移民形式在“十二五”時期移入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安家落戶,對移出區和移入區生態環境狀況、生產生活條件的變化、移民的安置狀況進行了調研,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對比和分析。
一.移入區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狀況描述
(一)興慶區月牙湖移民地區基本狀況和績效評價
1.曆史沿革及區劃
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位於銀川市東北部58公裏,自然地理上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河交接處;行政區劃上以黃河為界,西與興慶區的通貴鄉和掌政鎮及賀蘭縣為界,東與內蒙古鄂爾多斯額托克前旗接壤,南以明長城為界與靈武市毗鄰,北與平羅縣高仁鄉相連。因此處有一湖狀如月牙而得名。月牙湖鄉的前身係原寧夏陶樂縣月牙湖村。1989年,自治區黨委政府為解決我區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決定對海原縣鄭旗鄉、羅川鄉的8062人,實施整體移民搬遷至月牙湖,並投資新建了月牙湖吊莊揚水工程(一、二泵站)項目和學校、醫院等公益設施。1993年成立“海原縣月牙湖吊莊公所”,隸屬海原縣人民政府管理,1999年12月移交陶樂縣人民政府管理,2001年正式成立月牙湖鄉黨委、政府。2004年2月,區劃調整時整體劃歸銀川市興慶區政府管轄。月牙湖移民區自開發以來在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及海原縣、原陶樂縣各級政府的關懷下,不斷探索適合月牙湖鄉發展的產業道路,經過20多年的發展,使移民群眾由貧困走向了溫飽有餘。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生態移民安置區基本情況
月牙湖鄉總占地麵積333平方公裏,南北長58.8公裏,東西寬9.3公裏,是一個典型的沿黃小城鎮。月牙湖鄉共有耕地2.2萬畝,林地1120畝,飼草麵積5400畝,黃河濕地2.3萬畝。全鄉現轄海陶南村、海陶北村、大塘南村、大塘北村、小塘村、塘南村和月牙湖村共7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現有2461戶,13360人(除原來的月牙湖村外,其他6個移民村1846戶11822人,占總人口的88.5%)。
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實施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的決策部署,興慶區“十二五”期間共承擔彭陽縣4000戶16800人的生態移民安置任務。根據《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和自治區、銀川市移民工作部署,規劃總占地麵積2萬畝,建設用地1656畝,建築總麵積為21.46萬平方米。興慶區生態移民安置區距月牙湖鄉政府5公裏,位於月牙湖鄉小唐村以北區域,該區域北到興慶區與平羅交界,南到胡楊林保護區邊界,西到203省道,東到鄂爾多斯台地,屬於國有荒地,移民安置區緊鄰黃河,生活、交通、農田灌溉均十分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