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十二五”時期寧夏生態移民個案分析(2)(1 / 3)

近年來,拉動興慶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要素中,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貢獻率所占比重大,而科技含量的效率較低,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缺少大中型骨幹型高新技術企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在興慶區大中型工業企業中,較大的是公益壟斷企業,真正的工業企業所占份額較少,一些小型企業由於科技含量低競爭能力差,形不成凝聚力。由於工業園區少,加之缺少創新型和領軍型人才和企業,GDP增長則主要靠投資拉動,影響了興慶區的經濟發展。

二.移出區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狀況描述

(二)經濟社會概況與貧困成因

1.自然環境及經濟社會概況

彭陽縣位於寧夏東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北、東、南三麵分別與甘肅環縣、鎮原和平涼接境,西麵和西南麵分別與固原市原州區和涇源縣相連,毗臨縣區全是國定貧困縣。地形分為北部黃土丘陵區、中部河穀殘塬區和西南部土石質山區三個自然類型,海拔1248—2418米,年平均氣溫7.5度,≥10度積溫為2500—2800度,無霜期140—170天,降水量350—550mm,屬典型的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地總麵積2528.65平方公裏,其中耕地100萬畝。現轄3鎮9鄉,156個行政村,8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3萬,其中農業人口23.5萬,占89.4%,其中少數民族人口7.9萬,占30%。由於受自然環境製約和長期發展失調影響,目前,按照每人1196元/年的全國貧困線標準,全縣有55087人處於貧困線以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21.27%;按照每人1350元/年的寧夏貧困線標準,全縣有64651人處於貧困線以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24.96%。

彭陽縣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飲水困難、土壤貧瘠、溝壑交錯的六盤山水源涵養林外緣區、水庫淹沒區、地質災害區、北部偏遠山區的煤礦塌陷區。一期建設計劃安置1106戶4278人,(其中少數民族297戶,1297人,占本次移出人口的30.32%),涉及馮莊、羅窪、孟塬、古城和新集5個鄉鎮11個行政村18個村民小組。由於遷出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待移村莊除了古城鎮以外,其它鄉都距離彭陽縣城在60公裏左右,道路大多都是崎嶇陡峭的羊腸土路,除六盤山外緣部分村落外,其他村落的農戶都是依山坡而居,窯洞是典型的居住形態,村民居住分散,村與村間隔都在2公裏左右。在極度缺水的情況下,許多農戶都是靠肩挑畜馱在離村較遠處取水,在一個封閉的社會環境裏,生活著封閉的農民,經濟社會發展也顯得十分緩慢,村民生活非常困難。

2.生態環境惡化因素分析

(1)生態環境先天脆弱,環境底質差。彭陽縣屬於黃土高原幹旱丘陵區,山地、塬地與河穀地相間,屬於我國北方農牧交錯的生態脆弱帶的組成部分。氣候幹旱、降水時空變率大以及黃土基質疏鬆多孔、節理發育、遇水易塌陷和易於被侵蝕的環境底質,決定了彭陽縣非生物環境的易變性;而幹旱缺水環境下的群落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小,奠定了山區脆弱生態帶生態係統的不穩定性,兩種因素疊加起來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先天脆弱性。

(2)曆史遺留下來的生態債務。據考證,秦漢時期的彭陽縣曾經是古木參天、草繁葉茂、河水清澈、滿目滴翠之地,大麵積墾荒自漢代以來時斷時續,建國以來,在“以糧為綱”的“左”傾錯誤幹擾下,生態環境急轉直下。1983年以來,彭陽縣堅持以“生態立縣”方針使生態環境麵貌有了較大的改變,但終因曆史欠債太多而無法在短期內徹底扭轉惡化的局麵。